自序(p.iv)
導論:有形/無形的中國圖象(p.vi)
第一章 後現代文化論述:李歐塔(Jean-Francois Lyotard)與詹明信(Fredric Jameson)(p.1)
Ⅰ.「後設敘述」瓦解後的中國圖象(p.2)
Ⅱ.晚期資本主義文化邏輯的新圖景(p.13)
Ⅲ.消費主義之下的圖象文化(p.19)
Ⅳ.「世界性」係統中的中國圖象(p.24)
第二章 後結構論述──權力與解構:傅柯(Michel Foucault)與德希達(Jacques Derrida)(p.31)
Ⅰ.權力架構與知識組構(p.32)
Ⅱ.從「作者功能」看中國圖象的主體位置(p.34)
Ⅲ.解構的知識組構中的中國圖象的他塑(p.39)
Ⅳ.中國圖象的自我抹掉/齣現(p.44)
第三章 從東方主義到文化帝國主義:薩依德(Edward Said)(p.47)
Ⅰ.《東方主義》時期的圖景(p.49)
Ⅱ.《東方主義》之後的論述生產(p.54)
Ⅲ.文化帝國主義時期的新圖景(p.59)
Ⅳ.「知識分子的再現」所再現的問題(p.64)
第四章 後殖民論述:從範農(Frantz Fanon)到巴巴(Homi Bhabha)(p.68)
Ⅰ.黑皮膚白麵具的含混身分(p.69)
Ⅱ.後殖民的「後」(p.71)
Ⅲ.閱讀殖民範例的閱讀(p.75)
Ⅳ.含混、戲謔、超齣性──第三空間(p.81)
Ⅴ.後殖民之後(p.89)
第五章 女性主義:第一世界:剋莉絲蒂娃(Julia Kristeva)第三世界:施碧佛(Gayatri Spivak)與鄭明河(Trinh T. Minh-ha)(p.94)
Ⅰ.白人女性論述中的中國女性(p.95)
Ⅱ.第三世界女性看第一世界女性(p.103)
Ⅲ.第三世界女性論述中的無形「中國」(p.106)
Ⅳ.論述實踐的自我示範(p.112)
Ⅴ.「中國」、「女性」、「他者」(p.117)
第六章 海外華人論述Ⅰ:張隆溪與周蕾(p.120)
Ⅰ.西方眼中的中國(p.122)
Ⅱ.從「西方理論與中國現實」的二分看中國(p.127)
Ⅲ.「西方主義」與中國圖象(p.133)
Ⅳ.「他者」論述工業下的新圖景(p.136)
Ⅴ.中國圖象的「論述商品化」(p.142)
第七章 海外華人論述Ⅱ:杜維明與李歐梵(p.148)
Ⅰ.「文化中國」:中國知識分子的邊緣化(p.149)
Ⅱ.從「邊緣作爲中心」到「解除中心」(p.156)
Ⅲ.國際主義式的在地主義?(p.164)
第八章 漢學論述:馬剋林(Colin Mackerras)、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與林培裔(Perry Link)(p.168)
Ⅰ.外國人的中國觀的歷史脈絡(p.170)
Ⅱ.西方眼中的中國圖象的延續與移轉(p.175)
Ⅲ.漢學傢凝視背後的焦慮(p.187)
Ⅳ.「中國」知識分子的論述迷思(p.193)
第九章 流行/消費文化:文化場、影象、媒體(p.206)
Ⅰ.文化工業的受衆的被動性(p.207)
Ⅱ.日常生活實踐的主動性(p.211)
Ⅲ.高等/流行文化的等次迷思(p.214)
Ⅳ.流行文化在文化生產場的中心/邊緣(p.219)
Ⅴ.影象文化中的中國圖象的共謀/顛覆(p.222)
Ⅵ.媒體與中國圖象的「超本文化」(p.234)
代跋:跨文化論述的「慾望」與「責任」(p.237)
主要參考書目(p.242)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