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傢。1911年6月2日生於黑龍江呼蘭縣,1942年1月22日病歿香港。原名張迺瑩,筆名蕭紅、悄吟等。幼年喪母,父親性格暴戾,她隻有從年邁的祖父那裏享受到些許人間溫暖,寂寞的童年形成瞭蕭紅性格中孤獨、敏感、矜持而又倔強的一麵。
1927年到哈爾濱讀中 學,接觸瞭五四以來的進步思想和中外文學,對繪畫和文學産生瞭濃厚興趣。由於對封建傢庭和包辦婚姻不滿,1930年鞦離傢齣走,幾經顛沛流離。1932年鞦與蕭軍同居,結識瞭一些進步文化人,1933年開始文學創作,同年10月與蕭軍自費齣版瞭第一本作品閤集《跋涉》。蕭紅的早期創作多取材於城市失業者或貧苦農民生活,被認為帶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的進步傾嚮。1934年春“兩蕭”取道大連流亡至青島,蕭紅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瞭中篇小說《生死場》。同年11月“兩蕭”到達上海。在魯迅的支持和幫助下,1935年12月《生死場》被列為“奴隸叢書”之三齣版,魯迅為之作序,稱贊其所描寫的:“北方人民的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紮,卻往往已經力透紙背;女性作者的細緻的觀察和越軌的筆緻,又增加瞭不少明麗和新鮮。”它以淪陷前後的東北農村為背景,真實地反映瞭農民尤其是農村底層婦女的艱難生存狀況,描述瞭他們的覺醒與抗爭。《生死場》使蕭紅在30年代文壇上嶄露頭角。這一時期蕭紅還寫作瞭大量的短篇小說與散文,並結集齣版瞭《商市街》、《橋》等作品集。
1936年7月,為擺脫精神上的苦悶,蕭紅隻身東渡日本,同年年末返迴上海。抗戰爆發後即輾轉漢口、臨汾、西安、重慶等地。1938年8月與蕭軍離異,與端木蕻良結閤。此年被視為蕭紅創作前後兩期的分界。1940年春與端木同抵香港。此時的中篇小說《馬伯樂》以犀利的筆鋒錶現瞭幽默和諷刺纔能;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長篇小說《呼蘭河傳》則被茅盾稱為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淒婉的歌謠”。同時,它又錶達瞭對國民團體盲目、愚昧、麻木、殘忍等等劣根性的憂憤和悲憫,被越來越多的後人認為是繼魯迅之後對國民心態的開掘和批判的力作。這一時期蕭紅的創作在藝術上日趨成熟和輝煌,然而她的病體卻日漸不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在戰火紛飛中被病魔奪去瞭生命,年僅31歲。
在短短的8年創作生涯中,蕭紅留下瞭60萬字的文學財富,她的作品鄉土氣息濃烈,敘事風格細膩深刻、委婉動人,尤其是在小說文體上作齣瞭很大的創新。海內外許多文學批評傢認為,蕭紅以自己的女性之軀跋涉過漫長的道路,以女性的目光一次次透視曆史,終於站到瞭與魯迅同一的高度,達到瞭同一種對曆史、文明以及國民靈魂的瞭悟。
《呼蘭河傳》主要內容簡介:對於《呼蘭河傳》,茅盾曾這樣評價:《呼蘭河傳》給我們看蕭紅的童年是寂寞的。呼蘭河這小城的生活也是刻闆單調的。呼蘭河這小城的生活可又不是沒有音響和色彩的。呼蘭河這小城的生活是寂寞的。蕭紅的童年生活就是在這種樣的寂寞環境中過去的。這在她心靈上留的烙印有多深,自然不言而喻。
無意識地違背瞭“幾韆年傳下來的習慣而思索而生活”的老鬍傢的小團圓媳婦終於死瞭,有意識地反抗著幾韆年傳下來的習慣而思索而生活的蕭紅則以含淚的微笑迴憶這寂寞的小城,懷著寂寞的心情,在悲壯的鬥爭的大時代。
《呼蘭河傳》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淒婉的歌謠。
由此可以看齣“寂寞”是蕭紅一生心境的關鍵詞。呼蘭河小城的生活在蕭紅看來是寂寞的,而她的童年生活也是寂寞的,從童年起寂寞就深深地烙在瞭蕭紅的心上。為瞭擺脫寂寞,蕭紅從中國的最北端走到瞭最南方,從童年走到青年再到中年,許多年過去瞭,蕭紅的寂寞依舊深重,始終如影隨形。可以說,終其一生蕭紅都沒有擺脫寂寞。
多年的漂泊之後,蕭紅在人生的末端,重新迴顧童年的生活,握筆寫下《呼蘭河傳》,想必是在為瞭替自己的心靈尋找歸屬吧。盡管呼蘭河城不是安詳寜靜的天堂,盡管那裏充滿著無知和愚昧、苦難和悲涼,荒涼的土地上四處彌漫著絕望。但是蕭紅還是用平和、淡泊的語氣敘述瞭故鄉的種種,以一顆包容的心將一切的不美好都包容瞭。她信手而又仔細地拈來一片片記憶的碎片,將其一一擺齣來,並在抒寫的過程中一一迴味那份獨屬於童年、獨屬於鄉土的氣息,呼蘭河小城就是蕭紅心靈的傢。書裏慈愛的祖父現後花園的動植物是蕭紅生命中至為重要的一抹暖色,是她生命的慰藉和源泉所在。
我读呼兰河传时是个闷热夏夜,连空气都粘糊糊的,但对着薄薄的的一本连书页都略有些泛黄的小说,只觉得满纸苍凉,力透纸背的苍凉。 像她自己说的一样——“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书中曾有一段写到扎彩铺,“要做人,先做一个...
評分小时一直以为萧红是和张爱玲一类的女作家,除了学过她的《火烧云》(学的时候还不知道那是她写的),其他作品就什么也没看过了。 去年在中山书城站了两个下午,看完了《呼兰河传》,即为这位女作家倾倒。 萧红的笔法也许留下了那个年代的一些痕迹,但是她个人独特的风格还是不...
評分萧红的文字给我的感觉,就像她的名字。 “萧”,有秋天的感觉,寂寞、悲凉。萧红的文字读来总是让人觉得有很深很深的寂寞感。但是这种寂寞绝不是声嘶力竭地喊出来的。相反,萧红表达寂寞悲哀之类的感情一直相当克制,她只用很淡很淡的语气言说寂寞和悲哀,又沉静又温软...
評分1、鲁迅的预言 1936年5月,埃德加·斯诺在去延安前最后一次拜访了鲁迅。当时斯诺夫人海伦·福斯特正在为斯诺编选的小说集《活的中国》撰写题为《现代中国文学运动》的长篇论文,受其委托,斯诺向鲁迅询问了23个大问题。其中第三个问题是:包括诗人和...
評分萧红的书,这是我第一次看,竟觉得再没有一个女作家能及得上她。那些字句,最平常不过,却在心里一点一点蚀出一个大坑,空空落落的直想落泪。 常道人生是苦乐参半,有时乐观一点,就把吃苦当吃补,斩钉截铁对自己说只要努力奋斗,总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憋着挺着,不敢松懈,...
蕭紅以含淚的微笑追憶著呼蘭河小城,以平和、淡泊的語氣敘述瞭故鄉的種種,以一顆包容的心將一切不美好都包容瞭。詩意、故事、人物之下,蕭紅關注的其實是生命。
评分蕭紅以含淚的微笑追憶著呼蘭河小城,以平和、淡泊的語氣敘述瞭故鄉的種種,以一顆包容的心將一切不美好都包容瞭。詩意、故事、人物之下,蕭紅關注的其實是生命。
评分蕭紅以含淚的微笑追憶著呼蘭河小城,以平和、淡泊的語氣敘述瞭故鄉的種種,以一顆包容的心將一切不美好都包容瞭。詩意、故事、人物之下,蕭紅關注的其實是生命。
评分蕭紅以含淚的微笑追憶著呼蘭河小城,以平和、淡泊的語氣敘述瞭故鄉的種種,以一顆包容的心將一切不美好都包容瞭。詩意、故事、人物之下,蕭紅關注的其實是生命。
评分蕭紅以含淚的微笑追憶著呼蘭河小城,以平和、淡泊的語氣敘述瞭故鄉的種種,以一顆包容的心將一切不美好都包容瞭。詩意、故事、人物之下,蕭紅關注的其實是生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