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伯克莱(1893-1971)
推理小说史上的先知。1922年,他开始创作高水准的古典推理小说,并一手创建了著名的“侦探俱乐部”。在古典推理大行其道之时,伯克莱反而预测:“纯粹以解谜为主,重视情节却忽略人物塑造、缺乏文风和幽默感的传统推理小说时日不多。未来的推理小说,心理成分在吸引读者方面将超过数学成分。”而今,这一预言自是全部命中。1939年,伯克莱宣布停止推理小说的创作,但依然活跃于评论界,直至1971年去世。
班迪克斯先生把别人寄给尤斯特爵士的巧克力拿回了家,他的太太吃了之后中毒身亡。如此巧合,是谁下的手?为了什么?警方侦办这个奇特的案件,立刻陷入困境。这时,一个由各种爱好推理艺术人士组成的业余社团“犯罪圈研究学会”来帮忙查案,不料其中六位推理迷竟分别找出了六个完美的推理结论。六个不同的结论都能有效解释案情,都能合乎逻辑地“破案”,但真相只有一个……
读这本《毒巧克力命案》的前半本时,我不止一次想起了东野圭吾的《超·杀人事件》,感觉二者都是对侦探小说的一种颠覆,前者是理论或方法论上的颠覆,后者则是社会学意义上的颠覆。 毒巧克力命案前半本是对演绎法、归纳法这些纯理论推理的颠覆,核心论点正像笠井洁在《再见,...
评分 评分《毒巧克力命案》全书利用1/6左右的笔墨叙述主要人物和案件经过,接下来完全利用每一位侦探的推理过程展开情节。作者把所有的线索及各种假设和想法分别安插在前五轮的推理过程中,虽然每一位侦探得出的结论不同,但他们或多或少都提出了一些有用的信息和结论。最终,第六位侦探...
评分《毒巧克力命案》全书利用1/6左右的笔墨叙述主要人物和案件经过,接下来完全利用每一位侦探的推理过程展开情节。作者把所有的线索及各种假设和想法分别安插在前五轮的推理过程中,虽然每一位侦探得出的结论不同,但他们或多或少都提出了一些有用的信息和结论。最终,第六位侦探...
评分这部推理小说,说是七重解答,其实并不准确.应该说是伪多重解答. 真正的多重解答,起码应该先把各种破案的线索罗列齐备,让读者和侦探来拼图. 但是这个小说,从警察厅嘴里所获知的线索并不多,然后侦探又各自寻找加入新的线索. 所以准确说,这部小说是以几个侦探各自的推理来罗列...
3.5,本质依旧是推理小说的标准路子,过程找线索最后整推真相。但编排上的奇招为这本书增色不少,即新线索/信息出现后直接进入推理part,营造出一种多侦探推演对决的高逼格形式。可惜的是,故事本身没什么花头,精彩有余而冲击不足。(PS.开放结局还是酷的)
评分It's not about the answer, it's about the possibilities.
评分2012.12.26还没来得及标记就看到本书被吐槽,上了黑榜= =这是因为期待太高吧。。打三星实在是因为看的头疼。。
评分It's not about the answer, it's about the possibilities.
评分作为8块一本的凑单佳品买来重看一遍,这种为了写六个解答,都要把解答和家访放在一起写的业界良心,果断给五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