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伯克莱(1893-1971)
推理小说史上的先知。1922年,他开始创作高水准的古典推理小说,并一手创建了著名的“侦探俱乐部”。在古典推理大行其道之时,伯克莱反而预测:“纯粹以解谜为主,重视情节却忽略人物塑造、缺乏文风和幽默感的传统推理小说时日不多。未来的推理小说,心理成分在吸引读者方面将超过数学成分。”而今,这一预言自是全部命中。1939年,伯克莱宣布停止推理小说的创作,但依然活跃于评论界,直至1971年去世。
班迪克斯先生把别人寄给尤斯特爵士的巧克力拿回了家,他的太太吃了之后中毒身亡。如此巧合,是谁下的手?为了什么?警方侦办这个奇特的案件,立刻陷入困境。这时,一个由各种爱好推理艺术人士组成的业余社团“犯罪圈研究学会”来帮忙查案,不料其中六位推理迷竟分别找出了六个完美的推理结论。六个不同的结论都能有效解释案情,都能合乎逻辑地“破案”,但真相只有一个……
批评这本书的人实际上没有看到这个书的真正价值。 1930年侦探小说进入黄金时代,辉煌了半个多世纪,几千名创造者绞尽脑汁构造着各种谜题。创造思想逐渐枯竭走到尽头,穷尽了人类可以想到的一切诡计。柏克莱的这部小说囊括了过去黄金时代古典小说的最常见的诡计类型。它们身上的...
评分刚刚读完这本书,的确是将多重解答发挥到了极致的小说,单单就一个涉案人员不多的案子勾勒出6种解释,而且都能自圆其说,作者本人的功底确实深厚。当然,虽然作者的解答数在推理史上可能算是空前绝后,但是在解答质量我认为是不及希腊棺材的,希腊棺材我认为是多重解答里面最令...
评分A将一盒他以为来源于广告公司的巧克力样品送给B,B的妻子食用后中毒身亡。是谁寄出了这盒巧克力,寄送人想杀死的是A,还是B?或者目标原本就是B的妻子?“犯罪研究学会”的六位推理人士,给出了六种能够解释案情的推理结论…… 作者没有给出答案,所以我也不知道到...
评分批评这本书的人实际上没有看到这个书的真正价值。 1930年侦探小说进入黄金时代,辉煌了半个多世纪,几千名创造者绞尽脑汁构造着各种谜题。创造思想逐渐枯竭走到尽头,穷尽了人类可以想到的一切诡计。柏克莱的这部小说囊括了过去黄金时代古典小说的最常见的诡计类型。它们身上的...
评分因为吉版的《毒巧克力命案》封面小图看着怪吓人,所以在买到新版之后我还是很惊喜的。平装内外双封,外封书脊处看着非常圆润,很舒服。封面设计得也不错,金色的头像配封面黑底很切题,很像一盒包装完好的黑巧克力,实体效果比图片更棒。 然而这种惊喜在打开书的几分钟后就消...
3.5,本质依旧是推理小说的标准路子,过程找线索最后整推真相。但编排上的奇招为这本书增色不少,即新线索/信息出现后直接进入推理part,营造出一种多侦探推演对决的高逼格形式。可惜的是,故事本身没什么花头,精彩有余而冲击不足。(PS.开放结局还是酷的)
评分我要像作者脱帽致敬啊(如果我恰巧有帽子的话。)
评分多重解谜的经典版本,纯粹的推理游戏和逻辑PK,即使以今日的标准来衡量,我还是毫无犹豫的给出五颗星。
评分完全逆轉了么,看沒看過那個短篇都沒關係
评分原来这样不停地“假设”、“可能”和“据我所知”混合起来便是所谓的六重解答的推理经典。在我看来此作几乎无推理可言,每一位取得的线索如此之多,然而却根本无法推理出真正的结果,为了能有一个结论而不停“假设”“只能如此”“据我所知”等等。艾勒里可以用3天时间解决这样的案件,而这六个蠢货却用了一周。而且多数的结论毫无根据,第一位的推理完全可以归纳于“他是最大的受益者,故他就是凶手”那么一句话,完全不必写上万字。第二个乱套旧案的行为同样恶劣,而所谓“十二条推理”都是什么荒谬的东西?有许多可能都以“而这样的不可能的”而一句否定,不陈列原因。原本以为最后一位将有惊艳的绝妙严谨推理,原来也只不过是在前5个蠢货所得出的错误结论的基础上继续不停地“假设”“那么肯定是这样”诸如此类。 这样便将其捧为第一流的推理,让我难以理解各位读者的喜好。由于在我之前的得分为8.5分,我并不给予2星,将多出1星给予布局,以示公正。此作让我感到较为真实的或许还是篇头天蝎小猪所作之简介,让我长了一些知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