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钢,报告文学作家、记者。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中国传媒研究计划主任。曾任解放军报记者、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总策划、南方周末常务副主编。作品有《唐山大地震》、《大清海军与李鸿章》(原名《海葬》)、《旧闻记者》。
胡劲草,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编导,美国哈佛大学尼曼访问学者,记录片《幼童》总编导。电视作品《海选》曾获得蒙特卡罗国际电视节女神银奖。
1871年,饱受西方列强船坚利炮欺凌的清政府,作出了一个堪称“中华创始之举,古今未有之事”的决定:派遣幼童留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些幼童后来成为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美国著名学府的学生。
归国后,他们成为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关键人物。他们中,有人成为中国电报业、矿业的开山鼻祖。出现了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有人成为了清华大学最早的校长,出现了民国第一位总理……
留美幼童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中国人,在美国,他们不仅学到了科学技术,也潜移默化地受到更深层次制度文化的影响。他们之于中国的意义和作用,不仅在于他们学得的技术,更在于他们所接受的文化。
在一个寒假回家的火车上,读完了。 像个纪录片。 读完还是挺震撼的。 平均年龄只有12岁,远涉西洋,历经十年。虽最终未能彻底完成学业,但却为未来中国的科技、教育、铁路、矿产等各个领域造就了鼻祖级的人物。他们有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校长唐...
评分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中国说》 01 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这是第一条由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铁路。当时,主持修建这座铁路的人叫詹天佑,他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 时间倒退37年,在18...
评分偶然的一次机会,在电视里看到纪录片《幼童》,讲述晚清留美幼童的故事。在网上搜索一番,共5集。 中国人对这段历史并不陌生,中学历史教科书里讲述“洋务运动”的章节就对晚清派遣留学生赴美一事有简短描写。但是经常挂在嘴边说的事,我们未必就真的熟悉它。 纪录片的好处在于...
评分梁老师安利,的确好看
评分这似乎是纪录片的副产品,算不上是专著,所以剪裁和文字欠佳。但也算是填补我阅读的一个空白,而况是自己很感兴趣的领域,还是可以看一看的,以便了解那段历史。
评分不堪回首的希望和毁灭。
评分央视纪录片解说体,易于阅读,全程自动代入赵老湿的旁白。有意思的是,书中提到了同一时期的日本也向美国等西方诸国派遣了留学生,有意无意地与大清有了对比,而两国的留学生之后的命运浮沉似乎从某种程度上也预示了两国国运的变迁。
评分再好的人民,遇到一个烂政权就是悲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