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文坛卓越作家董启章代表作。一部由日本摇滚女皇椎名林檎的音乐得来灵感的小说。
《体育时期》是关于两个年轻女孩——女大学生贝贝、女摇滚歌手不是苹果——和人生局限搏击的故事,但作者极力避免它落入理想的追寻和幻灭的俗套,或者变成对青春的滥情颂赞和怀缅。作者想写的不是抽象的青春,而是陷于具体环境条件局限和个人心理缺憾的成长后期生存状态。那是在放弃个人坚持的社会化门槛上最后的停步省思。作者也拒绝用友谊或其他既有的笼统观念,去形容两个女主角之间的关系,反而以更繁复的手法和反覆的辩解,去说明一种可以跨越人际障碍的共同感。这种共同感甚至可能——或者必须——建基于耻辱的体验,也即是尊严受到生存状况剥夺的体验。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最坚实,最可信赖的共同立足点。
董启章,一九六七年生于香港。一九八九年于香港大学英文及比较文学系毕业,一九九四年获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哲学硕士,一直从事写作及兼职教学。已出版作品有小说《纪念册》、《V城繁胜录》、《体育时期》、《天工开物.栩栩如真》、《时间繁史.哑瓷之光》等作品。 一九九四年获台湾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一九九五年获台湾联合报文学奖长篇小说特别奖,一九九七年获香港艺术发展局文学奖新秀奖,二零零六年获第一届红楼梦长篇小说奖决审团奖,二零零八年获第二届红楼梦长篇小说奖决审团奖,二零零九年获香港艺术发展局年度艺术家奖(文学艺术)。 董启章是当代华语文学卓有影响的作家,对于内地媒体与纯文学读者,可谓“如雷贯耳”。但直到二零一零年,其作品才引进内地出版。
虽然文字里听不到吉他的琴弦,但是却感到一根根粗细不同的张力,透过指尖如子弹射出来,打乱诗行的韵脚,头发竟真的变成了红色。
评分好看得令人发颤,共同感太强烈了。内心与外界的纠缠不清,毫无必要的一意孤行或者是时常出现的束手无策,二十一岁的无力感都在上部里找到了。甚至还有体育课、大学火车站、校巴、午夜山路、古尔德81年版的哥德堡变奏、不安之书,每个词条的出现都会令我一怔因为都是「我的」。 ...
评分看过这本书以后,才知道原来一本小说的技巧结构可以这样繁复。 先不说以组曲作为每个章节的标题,整本书好似一张音乐CD,章首以歌词为引,更不提一三人称的转换,作者的独白,书信体,日记体的使用,甚至舞台剧,会议记录。。。让人眼花缭乱。小说的封面,排版和歌词无不让人...
评分青春也许是属于流浪自己的季节吧?其实我也不太懂。 有一种无法呼吸的痛。 生活中不得不有不可承受之重。乖张的原因可能会被轻易地归咎为青春期的躁动,或简单归类为80后90后。青春的记忆碎片,现在看来也并未觉得与别人有什么不同(至少我与他人是这样),但在某种阶段或状态...
评分“我想写的不是抽象的青春,而是陷于具体环境条件局限和个人心理缺憾的成长后期生存状态。” 《体育时期》是关于两个年轻的女孩和人生局限搏击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都有着刻骨铭心的经历,为了让青春的局限性更加凸显,主人公经历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让人觉得有点残忍,但又不...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4879095/
评分格局总是显小
评分一部高级的青春小说,就像书里解释的那样:“青春与上体育课是不可分离的。体育课是成长期的特有经验……许多成长期的困惑和不安,可能都和某些体育课的场景有关。……所谓的体育时期,就是青少年时期。” 董启章在这本书里运用的技法跟文本形式简直令人眼花缭乱:日记、邮件、论文、名词解释、歌词、曲谱……还有元小说展现小说形成的过程,跟小说里的人物商量、对话,小说跟现实的混杂、互文等等。但是很密集的文本没有给人压迫感,反而酣畅淋漓,读得愉快。不是苹果跟贝贝两个女孩的青春都很深刻,很“疼痛”,身体书写,内心剖析。遗憾的是里面的原创歌词确实挺尬的。
评分对于一点不懂粤语的人读起来简直费劲死了,对照了半天没没明白那乱码一样的字到底几个意思,我对椎名林檎还有什么lunasea都已经没什么情怀了。。。感觉都初中的事情了
评分四星是因为,董先生竟然懂得少女心。本来想打三星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