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德波顿1969年生于瑞士,12岁时全家人移居伦敦。18岁入剑桥大学。他徜徉于文学、艺术、美学、哲学、心理分析之间,上下古今求索,从中邂逅知音,产生共鸣,在跨越千年的著作家那里欣然找到先得我心之感,逐步接近了自己的目标。大学只不过提供他一个读书的氛围;而读书只是帮他找到自己独特的创作模式。所以,他不愿把他的写作归入任何一类:小说、历史、哲学……最多能称之为“随笔”,以个人的声音谈人生的重大题材。
德波顿在各种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很多,23岁开始出版第一部作品。但他写小说力求打破讲故事和表现情景的传统模式,希望探索的是情景背后的所以然,要弄明白各种人际关系后面的动力是什么。他最喜爱的、能引起共鸣的作家之一是普鲁斯特。他的第四部著作:《拥抱逝水年华》是从文学通向哲学的桥梁,这本书使他名声大噪。由此引出下一部:《哲学的慰籍》。如果说他的小说是寓哲学探索于文学创作之中;那么在这本书则是用文学笔法写哲学。他以自己驾驭文字的才华把通常是枯燥晦涩的哲学思想写得生动活泼而通俗易懂,目的就是要把哲学从高头讲章拉下来,进入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迄今为止,德波顿才华之旅的最后一站是《旅行的艺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何况你的导游是德波顿。全世界的人都在翘首期待这位当代英伦第一才子何时踏上新的旅程,又会是何等新奇的经历。
阿兰的文字读起来依然给人一种轻柔,温文尔雅的感觉,仿佛涓涓溪流从手指见滑过。 作者重点描述了机场的几个重要地方,通过对出入这些地方的旅客和工作人员的行为和内心活动的挖掘,呈现给读者一个有血有肉的机场。 作者观察十分细致入微,尤其是对表面...
评分阿兰·德波顿的小旅行 文:谭山山 2004年5月,阿兰·德波顿第一次来到中国,为他的《拥抱逝水年华》做宣传。当时他的到来并没有引起很大的轰动,《南方周末》用了一个专版来介绍他,报道标题是“谁是阿兰·德波顿?”。他的作品被引进得很早,2001年他的第一本书《爱情笔...
评分这实际上是一个命题作文,de Botton先生受雇于英国航空公司,宣传他们的5号也是新航站楼。但de Botton仍然写得很好,写出了他自己的风格,那种知识性高饱和度的文字。 机场是一个特别的地方,因为911,这个地方更加成为现代人滞留时间最长的公共设施地区。 曾经看过一个小的影...
评分——机场里的小旅行 知道这本书时只是因为友邻“想读”,决定借这本书只是因为书名,在看完豆友们评论后才知道原来阿兰先生是个了不起的作家。 因为不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所以无从比较,但就这本书而言,我觉得很有意思。 书是作者在受希斯罗机场拥有人邀请所作下的产物,...
评分傍晚时分,正好从首都机场T3航站楼出发,飞机晚点了半个小时,我也就如同阿兰德波顿一样在T3闲逛。巨大的玻璃幕墙让视野一望无际,远空夕阳缓缓消失在地平线,四野一片橙红色,跑道上的信号灯逐渐亮起。 伦敦希思罗机场T5航站楼和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是同时开始兴建的,两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