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海峡两岸文学关系的回顾与解读
一、台湾文学与祖国大陆的历史渊源
二、台湾的政治格局与两岸文学关系
三、两岸文学关系的历史定位和特点
四、两岸文学交流的互惠互信与省思
第一章 军事主宰时期两岸文学关系的对抗与隔绝(1949-1979)
第一节 两岸文学的“互文”问题
一、“反共复国”政策与两岸文学关系
二、台湾戒严时期文学:国统区文学的延续
三、两岸文学社团的同质性
四、孙陵在台湾创作的连续性
第二节 大批判声中的两岸文坛
一、在台湾“被死亡”的大陆作家
二、胡适:两岸共同的炮轰目标
三、鲁迅在台湾交的“华盖运”
四、针对“文革”的反共文艺活动
五、两岸同批三十年代文艺
六、胡秋原回应《红旗》杂志之诽谤
七、左右翼文人联手挖坑“活埋”张爱玲
第三节 “春江水暖鸭先知”
一、罗家伦在台湾发起的简体字论战
二、章士钊与曹聚仁充当秘密特使
三、“盗火者”痖弦和林海音
四、陈映真:师承鲁迅的一面光辉旗帜
五、对大陆小说中“扁平人物”的批评
六、魂牵梦萦的乡愁抒写
七、陈若曦:开伤痕文学之先河
八、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夏潮》杂志
九、余光中:重写文学史的先行者
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台湾
十一、金兆:《联合报》推出的大陆作家9l
十二、两岸作家首次在爱荷华握手
第四节 台湾文坛怪象掠影
一、台湾“警总”查禁张道藩的歌词《老天爷》
二、台湾现代诗画与大陆的共产党有关?
三、“检举”运动中的两位受害者
四、孟瑶抄袭大陆学者作品案
五、被“冷冻”的於梨华
六、被人落井下石的高举
七、盗版大陆书的各种奇招
第二章 和平对峙时期两岸文学交流的开启与曲折发展(198-1987)
第一节 “两蒋”时代台湾的文学政策
一、蒋氏父子反“文学台独”的立场和措施
二、两岸交流的开启:民间主导与官方阻挠的二元格局
第二节 通往神州的社团
一、神州诗社的中国心
二、具有大中国意识的“三三”文学社
第三节 “谁先偷跑谁就赢”
一、高準冲破阻力首访大陆
二、周令飞台引发的“鲁迅热”
三、大陆作品大举登陆台湾
四、施叔青对大陆文坛的反思与前瞻
五、探亲诗:怀乡文学的转化
六、开风气之先的闽台文学交流
七、林希翎拒当“反共义士”
第四节 文学论争中的政治文化
一、三十年代文艺作品在台湾能全面开放吗?
二、《龙的传人》:“中国意识”与“台湾意识”的冲突
三、“台湾作家定位”的争论
四、“祖国派”王晓波为《无花果》辩诬
五、《丑陋的中国人》在大陆掀起的风波
第五节 风貌各异的文学研究
一、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
二、台湾的大陆文学研究
三、“比较文学中国化”的讨论
四、姜穆的《三十年代作家论》
第三章 民间交流时期两岸文学的互动与冲突(1988-1999)
第一节 文学交流的新地平线
一、终止“戡乱”对两岸文学关系的影响
二、胡秋原:两岸破冰第一人
三、在大陆遭遇盗版盗名的席慕蓉
四、两岸联手重新发现范泉
五、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对台湾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 受制于政治价值观的文学现象解读
一、两岸对台湾文学诠释权的“争夺”
二、轮番炮轰“大陆的台湾诗学”
三、“光复史观”与“终战史观”的对峙
四、两岸忠义评论家“宣判”张爱玲为“文化汉奸”
第三节 各方较劲“统”“独”分途
一、吴祖光“抄袭”王蓝事件
二、余光中在文学上“反攻大陆”?
三、挑战“独派”论述霸权的陈昭瑛
四、“台湾文学系”挤兑“中国文学系”
五、在求同存异原则下的两岸新诗互动
六、张爱玲是台湾作家吗?
第四章 “阿扁时代”两岸文学关系的封锁与突围(2000-2007)
第一节 文学制度的变奏
一、《文讯》与两岸文学交流
二、“外省作家”身份认同的焦虑
三、设立台湾文学馆的名称与地点之争
四、《红灯记》在台北成功上演
第二节 “泛绿文学阵营”
一、“泛绿文学阵营”的主要阵地
二、“泛绿文学阵营”的路线冲突
三、“泛绿文学阵营”的“台独”诉求
四、“泛绿文学阵营”的发展过程
第三节 无法搁置的争议
一、研讨会上两岸文学的拉锯战
二、简体字“渗透”台湾
三、余光中在大陆“向历史自首”事件
四、两岸关于张爱玲著作权的争夺战
五、李敖向大陆文坛和鲁迅开骂
第四节 朝向统一的目标
一、寻找岛内的“统派”文学家
二、大陆对“文学台独”思潮的批判
三、柏杨“入住”中国现代文学馆
四、努力沟通两岸文学的无名氏
结束 语马英九主政台湾后两岸文学关系前景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