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布伯(Martin Buber 1878-1965) 是當代著名的猶太思想家,與祈克果、尼采並列為存在主義思潮的鼻祖。 馬丁生於維也納一個猶太家庭,1886-1900他先後在維也納大學、萊比錫大學、柏林大學與蘇黎世大學供讀哲學、歷史和亦術,醉心於狄爾泰(Wilhelm Dithey)和齊美爾(Simmerl)的哲學。他早年積極參與猶太復國運動,1910年出任該運動主要雜誌《世界》(Die Welf)的主編。1916年,布伯又創辦了德國猶太人月刊《猶太人》(Der Jude)。這份雜誌直到1924年停刊,一直是德國猶太人重要刊物。1924-1932年,它在法蘭克福(Frankfurt )大學任宗教哲學與倫理學教授。希特勒上台後,它投身於反納粹主義與振興德國人猶太人精神力量的工作中,成為猶太人的精神領袖。1938 移居到巴勒斯坦,任希伯來(Heberew)大學宗教社會學教授。1965年逝世於耶路撒冷。他一生的研究與活動分為四個部份:(一)宗教哲學(二)聖經翻譯與有關論著(三)對哈西德派(Hasidism)之研究,哈西德派是十八世紀中業波蘭猶太人中的宗教神秘主義團體,該派反對猶太教的正統法律與無上權威,強調通過狂熱的祈禱與虔信與神結合。(四)參與猶太人建國運動。
本書分卷一、卷二、卷三、後記等四部分,包括「交談」、「對話」、「關係」、「相遇」等相關原理。其內容描述馬丁‧布伯是一個重視「我」與外界有關係的思想家,重視「我與你」而非「我與它」(經驗世界)。他認為「我與你」創造出關係世界,關係世界呈現為三種境域:(一)與自然相關聯的人生,此關係飄浮在幽冥之中,居於語言無法降臨的莫測深豁;(二)與人相關的人生,這是公開敞亮,具語言之形的關係,在此間我們奉獻並領承「你」;(三)與精神實體(spiritual beings)相關連的人生,此為朦朧玄奧但昭彰明朗之關係,此為無可言喻但創生語言之關係。人的價值是呈現於關係,呈現於「我」與宇宙中其他存有者的關係。關係乃精神性之家。蔽於主客體二元對立的種種學說皆滯留在表象世界、「它」之世界,惟有關係能把人引入崇高的神性世界,惟關係方具有神性,具有先驗的基礎。「對話」是人與人之間獲得生命意義應有的方式,愛非是對象的屬性,也非是「我」之情感心緒的流溢,它呈現於關係,在關係中敞亮自己。
就像是和一位最好的牧师的会面,也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没怎么读过哲学书,看见那拗口的句子就头疼的我,能看这本被武志红老师称为“翻译及其晦涩”的书且喜爱它,我也诧异。 原来,从前以为一定的事情,是可以变不同的。 一向不喜欢背定义,或许因为这个,对哲学中诸多名词甚...
评分作者:马丁·布伯 译者:陈维纲 出版社:三联书店 数月前,在《中国摄影》杂志上看到吕楠的数幅关于西藏的照片,我感动得流下泪来,这是2004年开始玩摄影来,第一次有这样的体验。 接下来再看专访,中间一个细节说,吕楠一个人在西藏的十年时间里,一直随身带着一本...
评分就像是和一位最好的牧师的会面,也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没怎么读过哲学书,看见那拗口的句子就头疼的我,能看这本被武志红老师称为“翻译及其晦涩”的书且喜爱它,我也诧异。 原来,从前以为一定的事情,是可以变不同的。 一向不喜欢背定义,或许因为这个,对哲学中诸多名词甚...
评分 评分认识这本书,是因为我喜欢的几个大腕——欧文·亚龙、朱瑟琳·乔塞尔森、肯·威尔伯——都在他们的书中援引到这本书及其作者:马丁·布伯。 译者大概是老派的知识分子,文风喜带着古意的华丽雄壮。作者谈的是相遇,然而透过这本书与作者的精神相遇,已不是件...
再读一遍
评分再读一遍
评分再读一遍
评分再读一遍
评分再读一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