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陈寅恪的书虽说也出了不少,但以女儿的身份回忆父母双亲,秉笔实录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和感受,这是第一部。质朴真挚,可以作为历史来读。 ——吴学昭
目录
父母亲早年的点滴旧事
父母亲的婚姻及我们姊妹名字的由来
抗战前家居生活
抗战期间
抗战胜利后
母亲
昨天中午从当当收到书,下班后数小时阅毕。 可堪称道之处: 1.披露许多珍贵的前所未见的一手资料; 2.刊载了多帧未见的照片; 3.对陈俞唐三家及其他家族的关系表述甚详。 不足之处: 1.别字; 2.许多情节失之简略; 3.49年后的事情仅在数处提及; 4.腰封很可恶。
评分由家屬來回憶、補些以往寫傳記者沒寫到的小細節,固然可喜。但1949年之前的陳寅恪,大家已經十分熟悉,後面的歲月,才是更需要寫出來的,讀完仍覺得可惜。
评分陈先生是我心中最敬佩的人,真正的大儒,中华文化、精神的最后传承。 写下上面这行字,泪如雨下。 书中最珍贵的是,大量的照片为其他传记所未见,家人的记述亲切生动,让后学能一窥先生的家庭生活,流传后世,百代敬仰,大功德啊。 先生的思想学问、为人品格,实惶恐不敢置...
评分陈寅恪,49年决定留在大陆,在中山大学生活20年之后逝世,是上个世纪中国社会公认的第一国学大师,然而,他完全不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印象中,我们从小耳濡目染的,是与共产党有密切关系的(如郭沫若),或是共产党基于它的利益观和所谓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观筛选下的文化人(如...
评分《也同欢乐也同愁》读讫。此书繁体横排,装帧素净雅致,附有大量照片、手迹资料。作者为陈氏的三个女儿,回忆父母双亲。以文学作品而论似无足观,其价值更在史料方面。作者名字之由来:流求、小彭(澎湖)皆为日寇所强占,陈以此为女命名,可见忧国之情怀。书中重要的内容,是...
几个女儿的文笔真是不忍卒睹o(╯□╰)o
评分清汤挂面
评分从前总是喜欢无事逛逛三联,所以这书在刚出的时候就买了,只是一直搁置未看。本以为是一本共甘苦共患难的书,现在看来只是有名无实。书中很多学者名人的名字出现,也有很多诗句,更是很多注解,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都没有多大意义。甚至,全书只写到1949年,更不能体现夫妇在文革期间怎么“也同欢乐也同愁”,全书里的事情基本都是一笔带过,没有一件说得深入。我很难理解陈家三姊妹为何要出这书,却要出成这样。认真看到160页以后,基本就是跳着看了。我不了解陈寅恪,也只是从书中知道他的一些经历。我很怀疑,他在全家避难期间,却甚向往英国牛津大学的教学工作,甚至不惜留下病妻幼女在港,他没有照顾家庭的责任吗?最终牛津教授因为抗日战争没有做成。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啊?!这时候我就想起王朔妈妈薛医生那170页的简朴回忆录。
评分从没见过一本书文笔可以这么拙。可是文拙情不拙,就像三个女儿对父亲的怀念对母亲的爱,质朴中才能透露出真情。陈寅恪平生的志愿是写成一部“中国通史”及“中国历史的教训”,因他万年环境的遭遇,与双目失明,他的大作未能完成,此不但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剧。女儿没有正面描写父亲对待学问的态度,却在字里行间表露陈寅恪对学术的严谨对史学的挚爱。这些大师虽去,可是他们留下的或精神或学术或作风的余响,足够我们细细品尝慢慢消化。虽是繁体字,可据说仍是阉割版。
评分感觉一般。一个女儿眼中的父亲、母亲、家庭的几十年。没有特别令人深刻的情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