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藤一利
一九三○年出生於東京。
東京大學文學部畢業後,進入文藝春秋社。
歷經《週刊文春》編輯長、《文藝春秋》編輯長、專務取締役(總經理)等職,現為專門作家。
主要著作有《日本最長的一日》(一九六五)、《是漱石先生呦》正、續篇(文藝春秋,一九九二。獲得新田次郎文學賞)、《諾門罕之夏》(文藝春秋,一九九八。獲得山本七平賞)、《幕末史》(新潮社,二○○四)、《隅田川的那一邊:我的昭和史》(創元社,二○○九)等多部作品。
本書以及姊妹作《昭和史 戰後篇》,獲得每日出版文化賞特別賞。
林錚顗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東京大學東洋史學研究所碩士畢業。旅居西雅圖十餘年,為當地華文報紙《西華報》和《華聲報》撰寫評論、專欄多年。
譯有:《住宅巡禮》、《住宅讀本》、《意中的建築》上下(以上左岸文化)、《鏡像下的日本人》、《西洋住居史》、《華麗的雙輪主義》、《罪惡的代價》(以上博雅書屋)等書。
戰火動盪中的昭和日本,是走向毀滅之路,
還是能保有一線生機?
一九三九年九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歐陸戰場爆發。此時的日本,雖已進入戰爭多年,但戰場仍僅限於中國地區。因受到納粹德國在歐洲勝利的刺激,使得日本軍方蠢蠢欲動,準備進行以英、美為假想敵的南進戰略,而簽訂了日德義三國同盟條約。最後,發展成為一九四一年末的珍珠港事件。
太平洋戰爭初期,日軍在各地多有斬獲,但也拉長了防衛線。一九四二年中途島之戰後,美國挾著強大的工業為後盾,對日本展開強力反擊,使日本陷入敗戰的泥沼中。而在政治核心中,則仍無法對現實窘境做出果斷的抉擇。一直到遭受原子彈攻擊後,才終結了軍國昭和的命運。
本書作者以講論授課的方式,用淺白的文字,為讀者們抽絲剝繭,理解昭和歷史的發展經過,體會任何一件大事的發生,必定會有無數的小徵兆。讀歷史的目的,不僅是在增廣見聞,更是作為思考未來的基礎。日本的這段歷史,也會給台灣的讀者們,帶來許多的的思考與啟發。
◎榮獲2006年「每日出版文化賞 特別賞」。
◎本書在日本熱銷30萬部。
◎台大歷史系李永熾教授專文導讀。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下本从海军陆军关于是否加入日德意同盟的争论不休开始,到投降前军部与内阁关于如何附条件投降的争论不休结束。作为中国人,依然看得很痛心,半藤一利的结论是因为狂妄自大和日本最典型的逻辑“因为发生那种事会很困扰所以从希望‘不发生’变成‘确定不发生’”而白白浪费了两百多万条生命。诸如美国期待以珍珠港事件为由参战,如果没有美苏中国不会赢等等说法可以视为荒谬了。对美宣战是日本昭和时代一直明确的计划,在一战之后军缩会议的结果公布后更为明确。正式宣战前经过了持续半年的四次御前会议,这个过程被美国完整窃听,此前美国已切断通商,而日本要建立的新秩序又不能中断通商。苏联觊觎满洲是日俄战争后遗,驻华日军深陷泥沼自顾不暇。支援中国必行且必赢,哪存在假设。倒不如说假如世上只有中日两国。附论考据了日苏诺门罕事件,大局已定。
评分作者對日本軍方批評相當猛烈,另一方面則反覆強調天皇的無辜與愛好和平
评分对陆军相关人士的讽刺很到位,同时为海军以及皇帝做了不少开脱。但那些曾经身居高位的人真的仅因为“曾经反对开战”,就能够免于历史的责难吗?既然身居高位,也许他们应该力挽狂澜,承担起对国民和对历史的责任,而不是仅凭着暧昧的发言和顺其自然的态度听任历史的发展。对恐怖行动的放纵,对陆军的愚蠢妥协,海军“想要预算”的短视使得一切积重难返。事实上,明治宪法的暧昧性使得决策的权力相当分散,但也使皇帝在决策的过程中有机会起到关键的作用(这一点在终战时可以提现)。但可惜的是,纵使皇帝抱着反对开战的态度,从始至终也没有对反对开战做出果决的判断和切实的努力,而是放任着宪法造就的决策体系不断离心。这一点上皇帝难辞其咎。
评分写法和前半部类似,算是比较粗浅的通史,主要关注的是军事层面。比较有价值的是半藤最后总结的五个教训,可以“对号入座”一下:一,不要煽动国民狂热,不能被国民狂热引导;二,不要着迷于“大东亚共荣圈”之类的抽象理念;三,不要搞“小集团”主义,横向结构的沟通要顺畅;四,不要沉迷于自己的游戏规则,要注意学习“主流的”游戏规则;五,不要太过灵机应变,不可“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要有坚定的长远计划。
评分看完后觉得二战太平洋战场的历史还是值得好好了解下的。另外竖排书真是不习惯啊,读一页要点十几下头什么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