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1949- ),日本小说家。曾在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戏剧科就读。1979年,他的第一部小说《听风之歌》问世后,即被搬上了银幕。随后,他的优秀作品《1973年的弹子球》、《寻羊冒险记》、《挪威的森林》等相继发表。他的创作不受传统拘束,构思新奇,行文潇洒自在,而又不流于庸俗浅薄。尤其是在刻画人的孤独无奈方面更有特色,他没有把这种情绪写成负的东西,而是通过内心的心智性操作使之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格调,一种乐在其中的境界,以此来为读者,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提供了一种生活模式或生命的体验。
本书是村上春树随笔系列之一,共16篇,是作家1991-1992年在美国讲学期间写下的散文,内容均为作者在美国的亲身经历见闻,题材丰富,涉及面广,有对美国社会文化现状的描述,有通过具体事件对美国和日本两国文化差异进行的分析,有作者在美国生活的各种趣闻轶事,还有作者对自己少年时代、恋爱结婚、成名前开酒吧谋生以及家庭生活、夫妻关系的回顾等等。本书风格一如他的小说,既生动、机智、幽默,又不乏深入的思考,是一本可读性强的有趣小书。
其实不大喜欢村上的小说——准确地说,除了网络小说与言情小说,其他的小说,都不大喜欢读。即使是很喜欢王小波的杂文或随笔,对他爆得大名的三部曲小说也仍是喜欢不起来。 村上的随笔却是很喜欢的。之前已经看过那本《当我在谈跑步的时候,我在谈些什么》,读来甚为喜欢,因此...
评分 评分今天一早起来,把村上春树的《终究悲哀的外国语》读完。书到最后,他解释了这个题目的含义:“无论置身何处,我们的某一部分都是异乡人(stranger),我们迟早都将在若明若暗的地带被无言的“自明性”所背叛和抛弃”。林少华翻译的这个“自明性”(说实话,读到这个词偶没有直...
评分以上标题诡异的语序就是看完日本人写的书之后留下的短期语序错乱后遗症。 很久没读村上春树,其实也不算很久,我看过《天黑以后》和《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基本是在《天黑以后》之后开始暂时厌倦和远离这种文体了。 我之前读村上的小说的时候觉得他应该是个很有疏离感...
评分今天是个晴朗的日子,本应在家好好弹琴读书,可是却受父亲之命去驾校上法规培训课,理由是为了我整个人生的生命安全。去驾校学开车能否保证生命安全另当别论,我只猜到了法培课一定会非常无聊,于是随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塞进了包里。就是这一本《终究悲哀的外国语》...
“无论置身何处,我们的某一部分都是异乡人。”作家旅居国外,逐渐感受到了自身的无用性,就算自己离开日本,那个社会也会毫不费力地继续运转下去,这边是责任形成的契机。往后的作家的路我们都晓得了。
评分从被引用的美国友人说的英语,到村上君写的日语,再到林少华先生译的日语腔调繁冗拖沓式汉语。这个过程很有意思。出乎意料的喜欢。
评分相比朝日堂配安西水丸插画的那几本 个人倒更喜爱这本 林少华译法有问题的地方忽略 大概因为每篇都比较长 可以在随笔中神游较远的缘故 在普林斯顿生活的各种细节 恰如在欧洲生活的种种细节 能够更好地在脑海中出现影像 村上随笔中特有的最后一笔自我否认态度 以及认真置身事外的梳理 都很明显
评分2017.03.15 虹口区图书馆。
评分看随笔实在是太有意思 好比文学界的爆米花电影 不需要那么花心思去厘清剧本里的一切细节 中意关于普林斯顿的那段见闻 并没有任何嘲讽的意味 但是如果脑袋里回顾一下许多个细节 还真是那么回事情 想想真是忍不住好笑起来 当然从一个处于略近距离的外界人士的视角去看那么一个世界 实在是妙不可言 倒并非一定客观或如何 只是心里那份好奇心被满足的愉悦真是不言而喻 旅居在他乡的身份着实微妙 那些个见闻都像是电影一样 一帧帧在眼前滚动播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