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一九三五年生于哈尔滨。李氏文笔自成一家,被喻为百年来中国人写白话文之翘楚。发表著作上百余种,以评论性文章最脍炙人口,《胡适评传》与《蒋介石研究集》为其代表作。西方传媒更捧为“中国近代最杰出的评论家。”
《北京法源寺》以大人物为主角,举凡重要的主题: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隐、朝野、家国、君臣、忠奸等,都在论述之列。《北京法源寺》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
这本书真正的主人公是谭嗣同。 李敖在谭嗣同身上倾注了强烈的感情,将谭嗣同描写成既有宏大气魄又有深刻思想的革命派历史英雄,甚至是伟人。 这是我读完这本书后的最深印象。对于心甘情愿为改革维新,或者以献血唤醒国人革命理念的谭嗣同来说,他完全承受的了李敖的倾心笔墨。...
评分李敖年轻时在国民党的独裁下大力提倡西化,宣传自由主义,争取言论自由,批判司法黑暗,并为此身陷囹圄,是风光一时的文化英雄和意见领袖。是其个人显示给我们特殊的意义。李敖曾经走在我们前面,是上个时代的先知,是二十世纪台湾第一先知。只可惜二十年下来,时代跑的比...
评分读此书的原因 我听说李敖是很早以前的事了,记不清个大概了。真正看到李敖,认识李敖确是他前不久到中国大陆文化之旅中在北大、清华和复旦的演讲,以后看到的他在台湾的一些演讲、访谈,还有他的“李敖有话说”节目,当然还不能少了他在台湾综艺娱乐节目上的表现。当然他和那...
评分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如优坛钵花,时一现尔——题记 梦回一八九八,梦里梦外都是时钟的滴答,于情于景都是消不散的命中之花。 他命中注定要变法改良的。康济小民,人有不为而后可以有为。他深谙中华之两千年帝制根基,非朝夕可以也,毅然、决然踏上了改良路。熟读经书,历阅...
评分这是我读李敖的第一本书,有点被迷的神魂颠倒的架势。 不愿意把这本书理解为小说,因为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和我们(作为中国人)息息相关。把人人皆知的事实描摹的确凿而又惟妙惟肖,让人如临其境,慷慨激昂且热血沸腾,这是李敖的功力。 1840年到1927年的历史,小学学过,初...
按小说来讲,此书章法全无,在历史常识上也要絮絮叨叨,长篇的人物对话多在阐发作者自己的思辨,实在是糟糕。但李大师博闻强识,于家国英雄烈节死士如数家珍;发微探幽,与谭嗣同明暗里两相对照拍案叫绝;心有戚戚,硬是把一个早已腐朽的符号英雄,写的让人热泪盈眶。想起国庆在家时偶然看了几集电视剧,故事正发生在维新时期,充满了盛世下有产阶级那种自以为是的小家子气,看完憋死人。读罢此书,这股晦气一扫而空,好不痛快。如此想来,少年中国已逝,能为其传一把火种,依今人之眼光确实毫无意义,但若稍放眼打量,他日必有所用,实则功德无量。不知李大师意在斯乎?意在斯乎?
评分智识与狂热是对反义词,我对清末风流人物的敬畏有种挥之不去的疑虑:革命裹挟着太多非智性的东西,这些元素与传统中国的士族气度势同水火。北京法源寺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他故事里的人物都是二十岁的心气,带着清末知识分子普遍的为万世开太平的雄心,以绝对的理想与无畏做事。李敖博闻强识,但他至终无法正视妥协,所以他写得了谭嗣同,却只有一个薄片的康有为和梁启超。
评分生死、僧俗、忠奸
评分小说比戏剧更有历史感,历史观也更理性。更极端点说,《北京法源寺》戏剧与小说的关系就像是《三枪》与《杀死比尔》的关系——并没有什么关系!!!
评分好书。谭嗣同关于去留的几段对话,结尾小和尚对康有为的总结都很精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