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耶茨(Richards Yates,1926-1992),“焦虑时代的伟大作家”。作品有《革命之路》、《十一种孤独》、《复活节游行》、《恋爱中的骗子》、《好学校》、《年轻的心在哭泣》、《冷泉港》等。
耶茨作为二十世纪中叶美国主流生活的忠实记录者,批评家们将他与契诃夫、菲茨杰拉德、约翰·契弗相提并论。他的处女作长篇小说《革命之路》甫一推出即获成功,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1962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出版,更被誉为“纽约的《都柏林人》”。耶茨的作品曾获《纽约时报书评》、《君子》、《华盛顿邮报》等媒体的好评,有四本小说入选“每月一书俱乐部”。此外他还有一大批作家拥趸,其中不乏著名作家,如库尔特·冯古内特、安德烈·杜波依斯,他的作品也影响了许多作家,如雷蒙德·卡佛。他被誉为“作家中的作家”。
《恋爱中的骗子》是理查德·耶茨继《十一种孤独》之后的第二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入七个短篇。它完美地展示了耶茨高人一等的洞察力和描述力。耶茨借由本书再次证明了短篇小说的力量。显然更有兴趣描写“失败人生”的耶茨,凭借他敏锐的心灵与独到的观察角度,仿佛拼贴艺术般,将美国“小人物”及其生活片断立体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失败的艺术家、生活艰难的单身母亲、疏离的亲情、劳燕分飞的婚姻、叛逆的女儿、转瞬即逝的情事、不可靠的梦想……
被遗忘的最优秀的美国作家。
——《泰晤士报》
耶茨悲天悯人的力量和敏锐的观察力使这部作品脱颖而出成一个文学大事件……令人瞩目的成就。
——《独立报》
这是二战后一位伟大却被忽视的美国作家令人难忘却长期被遗忘的作品。
——《新政治家》
耶茨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让人边阅读边流泪。
——《卫报》
一个作家写什么往往和他本人的生活经历很有关系,孤独者写孤独,胜利者歌颂胜利,失败者为失败做注解,因为切身,往往有独到之处。理查德·耶茨的小说集《恋爱中的骗子》,就围绕一个主题而写———失意的人和失败的人生。 耶茨本人,就是一个典型的失败者,不仅生前籍籍无名...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刊于2011年8月28日《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文学·虚构》 http://nf.nfdaily.cn/nfdsb/content/2011-08/28/content_29056578.htm 发表时略有删节 哈罗德•布鲁姆把现代短篇小说分为两大敌对传统---契诃夫-海明威模式与卡夫卡-博尔赫斯模式。它强调了现实与幻想之间本质...
耶茨所描写的世界离我太远了,四五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的美国,战争,入伍,嬉皮士,乡间蓝领,专业和不专业的艺术家,甚至纽约、格林威治,我都一直觉得很陌生,也很难说我曾真得看懂过他的只言片语。同理还有毛姆。都是大洋里的小舟,我在岸边踮着脚望啊望,到最后几乎都不知道看见的是什么了。为什么总是年长离异的“作家”和一个个年轻漂亮家境优渥的女孩?即使是面对耶茨,我也会觉得愤怒和厌倦的。不过这倒是给了我长久以来好奇的一个问题一个答案——那些中年危机的男人们在瘦身、买哈雷或法拉利、娶年龄足以做自己的女儿的女孩们后真得就快乐起来了吗?不,当然不,人生步步是泥沙,从没有快乐可言,可是,他们更不能也绝不愿回头。一个是被沙子活埋,一个是被沼泽吞噬,哪怕终点都是窒息和苦闷,也需要中途换个死法喘口气。
评分不逼问自己,耶茨的主人公做不到。他们总是不放过自己。小说里经常有人说“先别想了,过段时间就好了”,但他们没一个相信。他们质疑快乐,觉得来得太轻易,是不应得的,非要在上面闻出湿臭,找出个虫子来,以证明快乐早晚会溃烂。否则他们不会死心的。他们去消遣,脑子里却全是“消遣完之后的日日夜夜该怎么熬”。人的一生早就预定好了——那就是越变越糟糕。这就是他妈的伟大的生活。
评分4星原著,1星翻译。
评分写了很多但又好像什么都没写,这样子写小说可真不赖!
评分每篇小说都好像没有使什么劲,没有什么刻意的描写,都是自自然然写下来,可是常常看的半途停下来,觉得很难过,轻轻柔柔说的却是很沉痛的人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