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坚,1954年立秋时生于昆明,1971年开始写作。第三代诗歌群落的代表之一。
16岁以后,以铆工、电焊工、搬运工、宣传干事、农场工人、大学生、大学教师、研究人员等身份,浪游云南高原、中国各地乃至海外多个国家。
曾获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台湾《联合报》14届新诗奖等,长诗《0档案》于2011年3月获德国“感受世界”亚非拉作品评选大奖。于坚的作品已有法、日、德、英及荷兰语等译本。
其实我是个画家。我用眼睛写诗。
·写作很难,行为艺术可以横空出世,别人脱衣服你可以烧头发,怎么横空出世怎么玩。写作不一样,一个作家应该永远记住你的身后有一个书架。
·我是在故乡被放逐的尤利西斯。
·我比较喜欢独处,不喜欢群集,我更喜欢密谈诗歌。
·关在书、电脑里是养不出浩然之气的。文明必须为一代一代的诗人保管着大地,没有大地,浩然之气也就不存在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知道桂花,是老家临县的一个遥远村庄,知道梅葛,我长到大听过无数次的词,小县城的地方性早就被消磨干净,是城镇化以后一个有一个拙劣的仿制品,以及在一群不知道什么是好或着不好的人群中,总有那么一俩个穿背心的薛志斌
评分于坚的散文真的看不得了
评分优点突出,错误典型,极好与极烂共存的一本书。好的部分是写情的散文,真挚细腻。这本书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民俗很有好处,但是对现代社会,商业,文明,西方理论的认知,片面肤浅,谬误至极。“诗人”俩字不是“犯错”的挡箭牌。看得出作者是个极其热爱传统的人,因此他的遮蔽点在于:戴着传统的眼镜看世界,凡是不符合的现象,那就都是错的。传统某些方面的死亡,不是人为或外界造成的,而是文明的演化更替。更重要的是,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关系,让传统在现代重新焕发生命力本身就是种卓越的创新。在紧一点与松一点之间,因为是诗人,所以必须严格。诗人犯错,违背了与语言的契约,这无法被原谅。
评分于坚 一如既往
评分读于坚读出来果然是家乡的味道,愈远愈浓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