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金,美籍華裔作傢,用英文創作。1956年生於中國東北,14歲參軍,1977年考入黑龍江大學英語係,並於1985年於山東大學取得美國文學碩士學位,並於次年赴美攻讀博士學位。現為美國波士頓大學英語係教授,主要教授創意寫作、移民文學和詩歌學方麵的課程。其《戰爭垃圾》、《等待》等小說作品,在美國主流社會引起巨大的反響和贊譽,曾兩度入圍普利策小說奬,並榮獲美國國傢圖書奬等諸多奬項。可以說是當下國際文壇上最受矚目的華人作者(沒有之一)——他所斬獲的奬項連美國本土作傢都望及項背。
【主要作品】
長篇小說:
《池塘》(In the Pond,1998)
《等待》(Waiting,1999)
《瘋狂》(The Crazed,2002)
《戰爭垃圾》(War Trash,2004) )
《自由生活》(A Free Life,2007)
《南京安魂麯》(Nanjing Requiem,2011)
短篇小說集:
《詞海》(Ocean of Words,1996)
《在紅旗下》(Under the Red Flag,1997)
《新郎》(The Bridegroom,2000)
【獲奬記錄】
1996年獲弗蘭納裏•奧康納小說奬
1997年獲海明威基金會/筆會奬
1999年獲古根海姆研究基金
1999年獲美國國傢圖書奬
2000年獲筆會/福剋納奬
2000年–2002年獲亞洲研究基金
2002年獲湯森德小說奬(Townsend Prize for Fiction)
2005年獲美國筆會/福剋納奬
2006年獲美國藝術與科學研究院會員稱號
此外,《等待》和《戰爭垃圾》分彆入圍2000年和2005年
普利策奬小說類決賽名單。
The award-winning author of Waiting and War Trash returns to his homeland in a searing new novel that unfurls during one of the darkest moment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Rape of Nanjing.
In 1937, with the Japanese poised to invade Nanjing, Minnie Vautrin—an American missionary and the dean of Jinling Women’s College—decides to remain at the school, convinced that her American citizenship will help her safeguard the welfare of the Chinese men and women who work there. She is painfully mistaken.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invasion, the school becomes a refugee camp for more than ten thousand homeless women and children, and Vautrin must struggle, day after day, to intercede on behalf of the hapless victims. Even when order and civility are eventually restored, Vautrin remains deeply embattled, and she is haunted by the lives she could not save.
With extraordinarily evocative precision, Ha Jin re-creates the terror, the harrowing deprivations, and the menace of unexpected violence that defined life in Nanjing during the occupation. In Minnie Vautrin he has given us an indelible portrait of a woman whose convictions and bravery prove, in the end, to be no match for the maelstrom of history.
At once epic and intimate, Nanjing Requiem is historical fiction at its most resonant.
工作的关系,经常出差南京,开始对这座城市产生兴趣。于是去看了一部与它有关的电影,读了一部与它有关的书,而这两者都与伤痛有关。 当很多人还沉浸在对《十三钗》暴力与暧昧情色的想象中时,读了哈金的《安魂曲》才更觉得电影为了制造冲突和渲染情绪而刻意为之...
評分最难懂的是人性 文/唐斯婷 把《南京安魂曲》看完以后,内心总会呈现出人的各种卑劣与可怜的特性。曾听人说过:可怜的人自有可悲之处。话中意在表达对那些可怜的人不再抱同情心,认为这都是他们咎由自取。但我对这句话始终持质疑的态度,甚至认为这是人不想再...
評分 評分同一个译本 一定要把「民国」表述成「我国」把「中国政府」表述成「当时的中国政府」再阉掉一点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才过瘾 怪不得咱们这SIDE书不值钱 删除作者自序再把自序节选印在书签上有点不理解 自序版权也要单独花钱买吗?节选的那点是参加了买赠活动吧
評分哈金在香港书展上的讲座《个人与文学》里提到高行健时说道:‘不管你喜不喜欢他的作品,但其探讨的问题,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这个立意是很高的,他的作品是有一根很坚硬的脊梁。’而这个是许多中国作家所缺乏的。这一段哈金描述高行健的话也可以用来描述哈金自己,正如那些不喜...
我無比佩服用英文寫作的中國作傢,比如他和李翊雲。但是不好意思,這一部平庸瞭些。是曆史太沉重,還是作者的描述太過於紀錄片?本該是很容易引起共鳴的題材,是他想錶述的太多,反而很難麵麵俱到麼?講故事的能力稍欠一成,有點可惜瞭。
评分我無比佩服用英文寫作的中國作傢,比如他和李翊雲。但是不好意思,這一部平庸瞭些。是曆史太沉重,還是作者的描述太過於紀錄片?本該是很容易引起共鳴的題材,是他想錶述的太多,反而很難麵麵俱到麼?講故事的能力稍欠一成,有點可惜瞭。
评分南京大屠殺對所有中國人來說都是一堂血淋淋的曆史課,但是這本書讀下來很少産生強烈共鳴。
评分豆瓣找不到中譯本,我讀的中文,翻譯爛瞭些
评分我無比佩服用英文寫作的中國作傢,比如他和李翊雲。但是不好意思,這一部平庸瞭些。是曆史太沉重,還是作者的描述太過於紀錄片?本該是很容易引起共鳴的題材,是他想錶述的太多,反而很難麵麵俱到麼?講故事的能力稍欠一成,有點可惜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