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穆特•埃勒 (Helmut Eller),出生于1935年,自25岁在德国汉堡万茨贝克华德福学校担任时段课教师起,一生都在从事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他是汉堡贝格施特德华德福学校的创始人之一,曾在汉堡大学及汉堡华德福教师培训学院担任教师培训工作。
当前有一股新教育的潮流,越来越多以华德福理念为指导的幼儿园乃至学校正在中国各个城市出现。这些幼儿园和学校的创办者、教师和家长中,很多是反思自身教育历程之后,希望给孩子一个更健康成长环境的父母们。什么是华德福教育?简单说来,它是起源于德国的一套已有近百年历史的完整而独立的教育体系。华德福教育针对人在0-7岁、7-14岁以及14-21岁这三个阶段的不同需要来设计教学内容,注重孩子意志、情感和思维的全面发展,并关注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以一种极富艺术性的方式帮助孩子与这个世界建立深刻的联系。华德福教育虽然是西方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产物,但有趣的是,它内在的精神与中国自古以来道法自然、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优秀传统不谋而合。在华德福学校,主课教师会陪伴孩子八年,将他们从一年级一直领入青春期的门槛,并担任几乎所有主要科目的教学。从一年级到八年级,每学期分为若干时段,每个时段延续3-4周,在此期间主课老师带领学生集中学习某一门科目。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成为这样的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老师?他(她)又是如何做到的?这本书将会满足你的好奇,激发你对教育工作的热情和信心。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做了一道数学题。 这道题是关于如果一个人一生致力于做华德福的老师,他可以陪伴多少个孩子长大。按照书中的人数,一个班大概40人,与这个班的孩子从一年级到八年级。一个人大概25岁工作,算他60岁退休。刚开始我想桃李满天下是不可能的了,最多跟孔子差不多...
评分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做了一道数学题。 这道题是关于如果一个人一生致力于做华德福的老师,他可以陪伴多少个孩子长大。按照书中的人数,一个班大概40人,与这个班的孩子从一年级到八年级。一个人大概25岁工作,算他60岁退休。刚开始我想桃李满天下是不可能的了,最多跟孔子差不多...
评分有听说过“顽石点头”吗?不好意思,我说的不是林峰帅哥唱的歌,而是《莲社高贤传》的一个故事:“竺道生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群石皆点头。”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传说道生法师因为坚持“众生皆有佛性”,不容于寺庙,被众人逐出。回到南方,他住到虎丘山的寺...
评分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做了一道数学题。 这道题是关于如果一个人一生致力于做华德福的老师,他可以陪伴多少个孩子长大。按照书中的人数,一个班大概40人,与这个班的孩子从一年级到八年级。一个人大概25岁工作,算他60岁退休。刚开始我想桃李满天下是不可能的了,最多跟孔子差不多...
评分有听说过“顽石点头”吗?不好意思,我说的不是林峰帅哥唱的歌,而是《莲社高贤传》的一个故事:“竺道生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群石皆点头。”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传说道生法师因为坚持“众生皆有佛性”,不容于寺庙,被众人逐出。回到南方,他住到虎丘山的寺...
【藏书阁打卡】2020--016 华德福一位老师对华德福八年级教学阶段的历程介绍,读完觉得自己被教育了,通过华德福对孩子感觉和节奏感的培养过程,通过华德福结合孩子生理年龄变化设计的课程理念,通过华德福对孩子生存和生活的能力培养过程,结合自己过去的学习和成长经历,在理解生命的层次有很多共鸣,庆幸自己在乡村长大,在田野的四季里长大,获得了大自然很多天然的馈赠,都在血液里流淌着,影响着我的性格,支撑着我的一个又一个人生选择。 这是用尊重和关怀生命的角度来培养孩子,甚至可以说这不是教育,是一场爱的终极陪伴,看的出能成为华德福的老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希望将来我的另一半也喜欢这种教育方式。
评分书的内容很好,读完后对华德福教育有一个概念,并从老师的和家长的角度来了解什么是华德福教育。 内容多涉及生活的部分,教育方式不同于我们接受的脱离生活的教育,从细微的自然变化,生活的常识以及道德方面为主,并尊重孩子在他的成长阶段所收到的阶段性自由和尊重。很值得看的~
评分感觉如果是教师读的话会比较有感触
评分【藏书阁打卡】2020--016 华德福一位老师对华德福八年级教学阶段的历程介绍,读完觉得自己被教育了,通过华德福对孩子感觉和节奏感的培养过程,通过华德福结合孩子生理年龄变化设计的课程理念,通过华德福对孩子生存和生活的能力培养过程,结合自己过去的学习和成长经历,在理解生命的层次有很多共鸣,庆幸自己在乡村长大,在田野的四季里长大,获得了大自然很多天然的馈赠,都在血液里流淌着,影响着我的性格,支撑着我的一个又一个人生选择。 这是用尊重和关怀生命的角度来培养孩子,甚至可以说这不是教育,是一场爱的终极陪伴,看的出能成为华德福的老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希望将来我的另一半也喜欢这种教育方式。
评分2013-7-30读完。用了五天读完。内容连贯,体系脉络清晰。皆来自作者的教学实践和思考体验。只描述事实,对个人的思考总以探求的态度提出,谦逊和尊重的态度跃于纸上。从此点来说已是值得读者用尊重的态度去读了。读过了,留存还要细细查阅用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