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是“郑宸旅行图文小说系列”的第一部,讲述了主人公“我”和旅伴“大吉岭小姐”的印度旅行故事。“我”是一名来自北京的年轻旅行者,沉默腼腆敏感,每天都要通过电话向在国内的未婚妻阿真交流“报喜不报忧”的旅行故事; “大吉岭小姐”是在印度长大的加拿大籍华裔女孩,刚与同性恋女友分手,旅行中她对这片土地既亲近又逃避,极力找寻归属感,却又屡屡受挫……他们带着读者穿行于德里、加尔各答、瓦拉纳西、大吉岭、特努什戈迪……期间路遇贫困的木偶艺人父子、失忆的博物馆管理员、唐人街的华裔企业家、残疾的停车场“狗人”、为儿子筹集“赎金”的司机苟魄、海啸遗孤拉古、索贿的行政办事人员……围绕主人公和各色人物,作者以立场、感情近乎零度介入的客观视角,通过一连串的故事,构筑出一个让人着了魔的印度,一个你不曾听说,从未见过,散发着强烈疏离感的国度——在这个国度,爱情、死亡、家园这三个永恒的主题不可思议地融为一体……
罗摩桥(Rama's Bridge)是一座传说中连接印度与斯里兰卡的海桥。根据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罗摩王子为救被斯里兰卡魔王掳走的爱妻西塔,得到神猴哈纽曼帮助,由猴军花了5天时间筑成罗摩桥,终得深入斯里兰卡杀死魔王救回爱妻。千百年来罗摩桥作为神话故事世代相传于史诗之中,无人提出异议,也无人试图证明其真实与否——直到2002年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2002年拍摄的一张航天影像图中清晰地显示出印度与斯里兰卡之间的保克海峡中确实存在着一道狭长的海底沙梁。这一发现,在印度国内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它究竟是人造“圣迹”还是自然地貌。
作者选取罗摩桥作为题目,不仅因为它是全书叙事的重要线索,更是想要通过它向读者暗示,这是一部介于纪实和虚构之间的旅行小说——正如罗摩桥,虚实无法考证,全靠细心的读者体味其间微妙的平衡。
2010年2月作者赴印度深度旅行,上山下海入沙漠,足迹遍布印度四方边境地区——原计划16天的旅行,最终用了2个月才完成。这2个月的旅程,为这本小说的故事提供了坚实可信的背景。在书中“我”只是一个过客——受过现代西方教育,但骨子里又有古老的东方情怀,这种“他者”的视角,使得本书对印度的观察要远远超越种种预设的描述和想象。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印度浮光掠影下的丰富细节,将画面、声音、气味、氛围夹杂着“我”冷静的讽刺和准确的批评呈现在读者面前,真切而富有趣味。
作为一部小说,在对环境的描述之外,人物、情节、对话是《罗摩桥》的重要部分,它们穿插在作者的观察与描述之中,寥寥数笔,“我”的内心矛盾、“大吉岭小姐”的情事、拉古的神秘过往以及所遇到的印度各色人物的形象和个性就跃然纸上,读起来令人兴致盎然。而在书的最后,随着海啸遗孤拉古在隐藏着罗摩桥的海域神秘失踪,所有这些零散、局部的印象、故事最终复合成对作者印度的整体概括和洞察,他在虚实之间苦心布局所要表达的意义也浮出水面——在印度,爱情、死亡、家园这三个永恒的主题是如此不可思议地融为一体。
一个人遇到一本对的书,也是一种缘分吧。 郑宸的书,一直不晓得该怎么评论,总能看到很多共鸣,想要表述什么,却又无从开始。 7年的游历经验,混合了东、西方的叙述思路,使文字更有画面感。像是洋葱,要一层层剥开来,或许这其中的某个章节会被他再度剥开,变成另一个故事,...
评分刚刚看完《罗摩桥》不知道应该怎么说。五味杂陈。恰好看到别人的一篇书评转一下—————————————————————— 胡传吉 文学博士。 很有画面感,且色调适宜 按出版商的归类,《罗摩桥》是纪实小说。据说,纪实占了不少的篇幅,但这里...
评分此书当禁,毒药一瓶——《罗摩桥》 我要坐长途火车了,四十个小时,我问朋友,有没有什么好书可以借给我在火车上看。 她说,有!我就送给你吧。 当她说是一个人写的印度的书时,对印度全无好感的我有几分失望,怀疑地问,我能读下去吗。 她斩钉截铁地说,肯定能。 拿到书时,...
评分1 细节很真实。要求拍照的孩子、路边的椰子摊、野生的孔雀、偷鞋子的猴子、洒红节的胡闹、医院的滑稽、印度式的官僚、小杯的奶茶、尼泊尔裔的罢工、茶场的宁静、旅伴翻译印地语、印度式的厚脸皮(到过的唯一一个乞丐以外的各种身份的成年人会跟你要钱的国家),因为经历过,所...
评分比想象的好不少。在这旅行被神话游记如洪灾的年代,找到一本不矫情的难过屌丝逆袭。 情绪饱满,不是那种爱就从头到尾爱得不行,讨厌就从头到尾讨厌的不行的单一情绪。一开始作者对脏乱差产生了本能的排斥,还把人家泡在恒河里洗澡的印度人看作尸体,后来随着对印度...
他还真算得上是一个作家,角度独特,又好读。
评分让人读的略有压抑的书,去斯里兰卡的长途航班上开始读这本和斯里兰卡略有点关系的书。罗摩桥传说中是连接斯里兰卡和印度的一座桥。这是一本略有些严肃的游记小说,虽然没有到过那里,可却真心觉得这本书里写的才是真实的印度,略脏略乱,让人捉摸不透却又莫名吸引。不喜欢那些繁花般绚烂的赞美,与其一致的称赞,不如真实的披露那些也许让人反感的部分,反而真实的可爱。看过这本书以后,虽然心情沉重,虽然更加了解那些自己可能接受不了的地方,但也更加的吸引。有关爱、有关死亡、有关贫穷、有关命运,那些解释不了的,一直在路上。
评分应该拍成电影。
评分1981年的毒药。即使我十年里竭尽全力。也还是用仰望姿态观赏这个人。
评分这是一个贾宝玉和王熙凤印度自由行的故事,极精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