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的解释

冲突的解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陶飞亚
出品人:
页数:145
译者:
出版时间:2011-11
价格:35.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49503636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基督教
  • 历史
  • 陶飞亚
  • 智识者存
  • 教案
  • 宗教
  • 天主教
  • 历史学
  • 冲突理论
  • 社会解释
  • 权力关系
  • 意识形态
  • 社会结构
  • 群体行为
  • 文化冲突
  • 社会变迁
  • 批判思维
  • 社会秩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冲突的解释》主要内容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史学界对近代基督教的研究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移。一般而言,人们可以把这个变化概括为从无到有。从中国史学整体来看,这一领域从极度的边缘化逐渐变成了一块新的“边区”;专题研讨会和著作几乎可以追步当年一些史学热点问题的讨论。这种转变不仅包括了方法的转变和研究者背景的转变,也包括了研究主题的转变。从单向度地研究基督教与中国社会的冲突,扩展到多维度的研究其在文化、社会方面对中国的影响;从单纯的反洋教叙事转向对基督教与中国社会互动的研究,尽管这场互动是在两个人数规模极不相称、社会制度不同的群体之间进行的。80年代后,学界关心的问题不光是以前帝国主义如何利用基督教侵略中国,也注意考察基督教在中国到底进行哪些活动,中国人是怎样对待基督教或西方文化的输入的,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以及基督徒和教会团体同周围的社会环境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总起来说,现代化范式的取向是很明显的。

作者简介

陶飞亚,上海嘉定人,1951年生于山东益都。当过10年知青,恢复高考后先后获山东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应邀在纽约大学市立学院、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及台湾大学等校担任访问学者。现为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文学院执行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义和团运动研究会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所兼职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基督教史、义和团运动史及在华传教运动与美国社会等。近年来著有《中国的基督教乌托邦:耶稣家庭1921-1952》、主编《东亚基督教再诠释》等多部学术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文史哲》、《世界宗教研究》和《学人》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录信息

“文化侵略”源流考 一、“文化侵略”提法的形成与含义 二、“文化侵略”口号的历史轨迹 三、“文化侵略”提法在文化方面的影响中国的基督教乌托邦为什么会解体:与《牛津基督教史》中一个观点的商榷 一、外部环境的变化 二、从内部改革到要求“分家” 三、与西方基督教乌托邦的一个比较抗战时期中共对基督教会的新政策 一、早期的政策 二、抗战时期政策的转变 三、太平洋战争以后对基督教的政策 四、政策与实际共产国际代表与中国非基督教运动 一、共产国际与非基督教运动的发起 二、发动非基督教运动的政治动机 三、对中国非基督教思想的影响19世纪山东新教与民教关系 一、适应山东环境的布道策略 二、比较慎重地吸收教徒 三、新教教案的分析晚清知识分子非基督教倾向的文化原因山东反教斗争与“扶清灭洋”思想 一、民教矛盾剖析 二、士绅与反教斗争 三、官方态度及其影响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质量尚可的论文集。部分文章对基督教在华传教事业效果不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部分文章则指出,中国官民对待西方宗教的态度,完全取决于中外关系的发展演变。从中国近现代史的角度来看,文化始终是反映政治的一面镜子。

评分

近代教案原因很复杂,很难用一个标准去界定,而且不同地区发生教案的背景都有很大差异。也许有些冲突是社会矛盾的作用,只是牵扯了教会、信徒才成了“教案”

评分

原来中国还有过这样的乌托邦实践

评分

质量尚可的论文集。部分文章对基督教在华传教事业效果不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部分文章则指出,中国官民对待西方宗教的态度,完全取决于中外关系的发展演变。从中国近现代史的角度来看,文化始终是反映政治的一面镜子。

评分

原来中国还有过这样的乌托邦实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