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

江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以及《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的撰稿人。

他成长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哥伦比亚市,在普林斯顿主修英文和写作,并取得牛津大学英语文学硕士学位。海斯勒曾自助旅游欧洲三十国,毕业后更从布拉格出发,由水陆两路横越俄国、中国到泰国,跑完半个地球,也由此开启了他的旅游文学写作之路。

海斯勒散见于各大杂志的旅游文学作品,数度获得美国最佳旅游写作奖。他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中,《江城》一经推出即获得“奇里雅玛环太平洋图书奖”,《甲骨文》则荣获《时代周刊》年度最佳亚洲图书等殊荣。海斯勒本人亦被《华尔街日报》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出版者: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美] 彼得·海斯勒
出品人:
页数:446
译者:李雪顺
出版时间:2012-1
价格:36.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32756728
丛书系列:译文纪实
图书标签:
  • 纪实中国 
  • 纪实 
  • 何伟 
  • 中国 
  • 旅行 
  • 随笔 
  • 社会 
  • 美国@Peter_Hessler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1996年8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我从重庆出发,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

涪陵没有铁路,历来是四川省的贫困地区,公路非常糟糕。去哪里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里也不会去。在随后的两年,这座城市就是我的家。

在这里,我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我在四川停留两年的部分生活。

2001年,也就是这本书在美国出版的时候,一条通往重庆的高速公路通车了,一条铁路也正在修建之中,基本上再也没有人坐船去涪陵了。这座城市正在飞速发展着,在过去的二十年,那样一种转型变化的感觉——接二连三、冷酷无情、势不可挡——正是中国的本质特征。很难相信,这个国家曾经完全是另外一种模样,是19世纪西方人眼中“永远停滞的民族”。

2003年,三峡大坝一期完工后,不断上涨的江水将陆续淹没那些江畔之城,这多少令我有些伤感。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正是不断变革的对应面:贫穷、烂路、慢船。

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时期内中国的某个小地方。从地理和历史上看,涪陵都位于江河中游,所以人们有时很难看清她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

在1996年至1998年间,我学会了热爱涪陵。能再次回到长江上的感觉真好,哪怕它的旧时激流只存于我的记忆之中。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江城》的阅读交织着惊奇与亲切,因为它与《寻路中国》无论异还是同都十分清晰。异,惊奇;同,亲切。 1996年—1998年间,二十七八岁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以“和平队(Peace Corps)”志愿者身份在四川涪陵师专担任英语老师。《江城》便是他对这段经历的纪录和思考...  

评分

他在具有虔诚信仰的家庭中长大,他具有虔诚的信仰。他在大学里学文学,他痛恨文学被可怕的教育体制和文学评论撕裂和肢解,失去了原来的优美。 他的梦想,是成为一个作家,但是在此之前,他想看看遥远的国度,也想为了他的信仰做一些工作。于是他选择作为一个志愿者,登上了去...  

评分

【汗,翻页电梯】http://book.douban.com/review/5331789/?start=100 1996年至1998年间,那个叫彼得•海斯勒的“蓝眼睛”美国人,来到了中国重庆附近、长江边上的小城涪陵,在那儿的涪陵师专,做了一名外教,他还给自己取了中文名字叫何伟,不久,他写了一本书叫《江城》来...  

评分

本文写于2014年9月,《奇石》在中国发售时,何伟曾受译文出版社之邀来到中国。 1 我有个才华横溢的同事,两年前,他在报社的业务探讨营(现在这种活动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上推荐了一本书,叫作《江城》。他说:“任何有志于从事特稿写作的记者,都应该去看看这本书。” ...

评分

《江城》的阅读交织着惊奇与亲切,因为它与《寻路中国》无论异还是同都十分清晰。异,惊奇;同,亲切。 1996年—1998年间,二十七八岁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以“和平队(Peace Corps)”志愿者身份在四川涪陵师专担任英语老师。《江城》便是他对这段经历的纪录和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老外撰写的有关中国之书籍最有趣的一点便是视角的独特性。很多本国人根本不会注意到的细节,被不同文化的外来者注意并放大,从中发现新的含义。这本书从结构上而言是松散不成一体的,但正是因为他如流水账般的观察记录,使得我们可以回顾世纪之交偏远西部一个落后小城中折射出的国民性。无论经济如何发展,国人的精神世界却滞后了,这是读完整本书后最令人难过的。

评分

4.5;噤若寒蝉的今日只能惊叹真敢写,遍布槽点(没法提,建议能读且读之),对比一下这本书当初和现在的命运就能辨识出风向标。本书如揽镜自照,长年生活在此中环境中的人很可能已熟稔到麻木不自知,而外来者的客观叙述却让我们无比尴尬地窥见镜像。国人淡漠又热情、狭隘又宽容、自私又务实的复杂性被描摹得中肯切实,看客心理从未缺席,听任命运安排很难界定究竟是自身选择还是民族特性;既对公共事务/政治缺乏关注,但日常却始终被政治空气萦绕;对大部分事务的观念惊人同一,思维模式机械,与教育制度高度单一化&政治化不无关系。大量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的误解与偏见,幸而作者始终抱着幽默和乐观去拥抱这座江边小城,这条有生命力而充满力量与激情的河流,对时代剧变中的中国,他勉力做到客观而尊重,殊为不易。

评分

书本身打四星,还有一星给作者的善良。

评分

书本身打四星,还有一星给作者的善良。

评分

鬼子太聪明,翻译官也太能干,老百姓都被看破了,反正我被征服了。出色综合人类学家和作家和旅行者几种(?)田野目光,在熟悉的本土制造局部陌生,也平衡了浪漫与理性、批判与同情、苦难与日常。令人想起贝尔登《中国震撼世界》。页131、164、256-58等超有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