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

江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以及《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的撰稿人。

他成长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哥伦比亚市,在普林斯顿主修英文和写作,并取得牛津大学英语文学硕士学位。海斯勒曾自助旅游欧洲三十国,毕业后更从布拉格出发,由水陆两路横越俄国、中国到泰国,跑完半个地球,也由此开启了他的旅游文学写作之路。

海斯勒散见于各大杂志的旅游文学作品,数度获得美国最佳旅游写作奖。他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中,《江城》一经推出即获得“奇里雅玛环太平洋图书奖”,《甲骨文》则荣获《时代周刊》年度最佳亚洲图书等殊荣。海斯勒本人亦被《华尔街日报》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出版者: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美] 彼得·海斯勒
出品人:
页数:446
译者:李雪顺
出版时间:2012-1
价格:36.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32756728
丛书系列:译文纪实
图书标签:
  • 纪实中国 
  • 纪实 
  • 何伟 
  • 中国 
  • 旅行 
  • 随笔 
  • 社会 
  • 美国@Peter_Hessler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1996年8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我从重庆出发,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

涪陵没有铁路,历来是四川省的贫困地区,公路非常糟糕。去哪里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里也不会去。在随后的两年,这座城市就是我的家。

在这里,我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我在四川停留两年的部分生活。

2001年,也就是这本书在美国出版的时候,一条通往重庆的高速公路通车了,一条铁路也正在修建之中,基本上再也没有人坐船去涪陵了。这座城市正在飞速发展着,在过去的二十年,那样一种转型变化的感觉——接二连三、冷酷无情、势不可挡——正是中国的本质特征。很难相信,这个国家曾经完全是另外一种模样,是19世纪西方人眼中“永远停滞的民族”。

2003年,三峡大坝一期完工后,不断上涨的江水将陆续淹没那些江畔之城,这多少令我有些伤感。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正是不断变革的对应面:贫穷、烂路、慢船。

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时期内中国的某个小地方。从地理和历史上看,涪陵都位于江河中游,所以人们有时很难看清她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

在1996年至1998年间,我学会了热爱涪陵。能再次回到长江上的感觉真好,哪怕它的旧时激流只存于我的记忆之中。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一本《寻路中国》让何伟在中国知识圈炙手可热,几乎登上了每一家我所见到的媒体。这本《River Town》则记录了第一次来中国时的青涩感观。《寻路中国》之所以一石激起千层浪,是因为他给了我国人一种旁观者的视角来反躬自省,书中令我们眼前一亮、心头一颤的论断遍地皆是,仿佛...  

评分

一、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它的内容一点概念也没有,在我的想象里,它大概是本游记,也可能是一个关于中国问题的文化层面的评论集。我完全没想到,它其实只是作者在涪陵的两年教书生涯的生活记录而已。 这多少让我有点失望。并不是这种形式有什么问题,只是它实在是太「容...  

评分

读《江城》的时候,想起两组摄影,骆丹的318国道系列和严明的大国志。在初初看这两组摄影时,会有轻微不适,好像自身是局外人,他们镜头里的中国不再是我熟知的那个国度,更像是异次元空间,荒诞,充斥着各种象征和反讽,如果硬要用一个标准性的词来定性,应该是魔幻现实主义。...  

评分

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1969-)很早就有成为作家的梦想。他先在普林斯顿大学修文学,1992年获得罗德奖学金后赴英国牛津大学深造。1996年他作为“和平队”( The Peace Corps)队员到中国涪陵支教。这次支教还有两个更实际的目的:第一是体验生活,让写作才华在一个陌生...  

评分

我本不想读任何写中国的书,如同不想读政治和哲学。对于世上的苦难,我仅觉得自己无奈无力;对于世上的精彩,也毫无吸引并不想参和;而对世道的愤怒和评判,更让人增加了保持沉默的力量。你一开口便落入与他们一样的偏见和市恩,人总是对别人的事表现的比自己的清楚。 无奈抱...  

用户评价

评分

太好看了!写得好,翻译也好。

评分

爱,宽容,自省。

评分

挺好看的。美国人的精英教育还是有一套,教出来的学生还真能去一种异质文化中体验普通人的生活,并且用其受到的教育去熏陶周围。这本书真是一面好镜子,照出了我们觉得平常都有点忽略了的生活

评分

如果大陆的这个版本没删节,这是本远胜寻路中国的书,不过估计不会这样理想化,书里对毛,邓,三峡工程等敏感问题的议论,基本不可能存活,然而,即便没有这些,这也是本无比难得的好书,详评见长评

评分

已经不能用什么“中国通”这样的概念来衡量彼德海斯勒了,他在涪陵的生活经历完全抹去了中国和外国的差别,这就是一个人和另一群人的交往,他们生活习惯和思维习惯也许不同,本质上对感情、对文学、对社会责任的感受却没什么区别。他有极强的幽默感,对事情的看法有股子宗教宽容般的味道,但对政治性的干扰很反感。这是本极其值得阅读的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