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

江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美] 彼得·海斯勒
出品人:
页数:446
译者:李雪顺
出版时间:2012-1
价格:36.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32756728
丛书系列:译文纪实
图书标签:
  • 纪实中国
  • 纪实
  • 何伟
  • 中国
  • 旅行
  • 随笔
  • 社会
  • 美国@Peter_Hessler
  • 江城
  • 小说
  • 中国
  • 都市
  • 文学
  • 现实
  • 社会
  • 人性
  • 成长
  • 当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96年8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我从重庆出发,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

涪陵没有铁路,历来是四川省的贫困地区,公路非常糟糕。去哪里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里也不会去。在随后的两年,这座城市就是我的家。

在这里,我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我在四川停留两年的部分生活。

2001年,也就是这本书在美国出版的时候,一条通往重庆的高速公路通车了,一条铁路也正在修建之中,基本上再也没有人坐船去涪陵了。这座城市正在飞速发展着,在过去的二十年,那样一种转型变化的感觉——接二连三、冷酷无情、势不可挡——正是中国的本质特征。很难相信,这个国家曾经完全是另外一种模样,是19世纪西方人眼中“永远停滞的民族”。

2003年,三峡大坝一期完工后,不断上涨的江水将陆续淹没那些江畔之城,这多少令我有些伤感。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正是不断变革的对应面:贫穷、烂路、慢船。

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时期内中国的某个小地方。从地理和历史上看,涪陵都位于江河中游,所以人们有时很难看清她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

在1996年至1998年间,我学会了热爱涪陵。能再次回到长江上的感觉真好,哪怕它的旧时激流只存于我的记忆之中。

作者简介

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以及《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的撰稿人。

他成长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哥伦比亚市,在普林斯顿主修英文和写作,并取得牛津大学英语文学硕士学位。海斯勒曾自助旅游欧洲三十国,毕业后更从布拉格出发,由水陆两路横越俄国、中国到泰国,跑完半个地球,也由此开启了他的旅游文学写作之路。

海斯勒散见于各大杂志的旅游文学作品,数度获得美国最佳旅游写作奖。他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中,《江城》一经推出即获得“奇里雅玛环太平洋图书奖”,《甲骨文》则荣获《时代周刊》年度最佳亚洲图书等殊荣。海斯勒本人亦被《华尔街日报》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目录信息

作者说明
第一部 1
第一章 顺江而下 3
城市 28
第二章 有中国特色的莎士比亚 35
插旗山 59
第三章 跑步 65
白鹤梁 104
第四章 大坝 110
乌江 137
第五章 鸦片战争 143
白山坪 166
第六章 暴风雨 174
第二部 197
第七章 暑假 199
神甫 237
第八章 中国生活 244
老板 268
第九章 钱 274
老师 309
第十章 农历新年 316
土地 348
第十一章 又一春 353
长江 384
第十二章 溯江而上 391
致谢 433
回到涪陵 435
译后记 441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的感受有点奇怪,因为我感觉到自己的思路明显是和Peter站在一边的。简单的说,我在他的书看到了以前的自己,而现在的我一直用一种带有西方价值观的思维方式去审视过去的,包括以前的教育和在这个教育体制下产生的我。虽然我并不来自四川,但是书里面提到的...  

评分

写这篇读后感真不容易,第一次没有设邮箱且直接在豆瓣线上写完点击发送后直接审核不通过的感觉是崩溃的。何伟的几本书为什么出版会有问题,为什么港台版本不同我能够理解了。 切入正题,这本书非常推荐阅读,我以前看的时候就翻了好几遍,何伟虽然不是什么伟大的作家,但是他写...  

评分

本文写于2014年9月,《奇石》在中国发售时,何伟曾受译文出版社之邀来到中国。 1 我有个才华横溢的同事,两年前,他在报社的业务探讨营(现在这种活动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上推荐了一本书,叫作《江城》。他说:“任何有志于从事特稿写作的记者,都应该去看看这本书。” ...

评分

首先,估计很多人会把本书的出版本身看做一个奇迹。在书中很多词出现在书评里都会直接导致豆瓣审核不通过的情况下,这部书居然能以纸质书的形式出现在大陆,确实有些令人吃惊。恍惚间,似乎飘出了风向变了的味道。(这里插一句,有些人怀疑大陆版会有很多删节,我虽然没有看过...  

评分

《江城》的阅读交织着惊奇与亲切,因为它与《寻路中国》无论异还是同都十分清晰。异,惊奇;同,亲切。 1996年—1998年间,二十七八岁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以“和平队(Peace Corps)”志愿者身份在四川涪陵师专担任英语老师。《江城》便是他对这段经历的纪录和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已经不能用什么“中国通”这样的概念来衡量彼德海斯勒了,他在涪陵的生活经历完全抹去了中国和外国的差别,这就是一个人和另一群人的交往,他们生活习惯和思维习惯也许不同,本质上对感情、对文学、对社会责任的感受却没什么区别。他有极强的幽默感,对事情的看法有股子宗教宽容般的味道,但对政治性的干扰很反感。这是本极其值得阅读的好书。

评分

一个温柔的旁观者,纷繁混乱的描述下,隐藏不住悲悯之心

评分

已经不能用什么“中国通”这样的概念来衡量彼德海斯勒了,他在涪陵的生活经历完全抹去了中国和外国的差别,这就是一个人和另一群人的交往,他们生活习惯和思维习惯也许不同,本质上对感情、对文学、对社会责任的感受却没什么区别。他有极强的幽默感,对事情的看法有股子宗教宽容般的味道,但对政治性的干扰很反感。这是本极其值得阅读的好书。

评分

爱,宽容,自省。

评分

如果大陆的这个版本没删节,这是本远胜寻路中国的书,不过估计不会这样理想化,书里对毛,邓,三峡工程等敏感问题的议论,基本不可能存活,然而,即便没有这些,这也是本无比难得的好书,详评见长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