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狄勒德(Annie Dillard)
以《溪畔天問》獲普利策奬的詩人作傢,成長在一個古怪但富有的傢庭。她曾任專欄作傢,作品經常齣現證全美的主要雜誌。過去三十年來,她寫過散文、詩、迴憶錄、文學批評,甚至一本西部小說。不管主題有多不尋常,她關心的始終是有關生與死的根本問題。雖然她自認為隻是個好奇的思考者,關心大自然美麗和醜惡的形式與事件,思索奇特成神秘的現象;然而,她的錄賦加上準確、豐富的語匯,讓許多環保人士將狄勒德與梭羅、狄道稱和愛默生相提並論。
她的代錶作有《靠小說而活》、《教頑石開口》、《與中國作傢相會》、《美國童年》、《寫作生涯》、《安妮・鞦勒德選集》、《如此這般的早晨》等。
自從《溪畔天問》發錶之後,安妮・狄勒德這個名字便代錶瞭最優良的寫作。她以精心雕琢的文字、敏銳的觀察和創新而深沉的洞見,在美國文壇爭得一席之地,讓所有閱讀這本書的人都忍不住陷溺。她住在弗吉尼亞州藍嶺的聽客溪邊,放空自我,用最真摯的眼睛觀察大自然:一隻青蛙、一尾麝香鼠、幾個螳螂卵鞘、一條纏結的蛇皮,或大或小,或生或死,或狂暴或溫柔,透過她的視網膜,便有瞭讓人驚喜的特殊美感。短短的一年,在季節的更替間,在人、生物和造物者間,她細膩地探索瞭大自然裏美和暴力共存的宇宙意涵。許多評論傢認為,這本書更勝於梭羅的《湖濱散記》;另外一些人則說,它足以媲美法布爾的《昆蟲記》。而對狄動德來說,這是她以二十六歲時該有的一切放邊,來與世界上最偉大的主題交鋒的大膽嘗試。這番嘗試無疑是成功的。閱讀《溪畔天問》會是一次心與靈的禮拜,一篇敬虔的祈禱,一場無與倫比的觀察體驗。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幼候读到这段文字颇觉艳羡,作者能驰骋想象、天马行空地描摹微物之姿,情态俱备,煞是有趣。彼时,虽无作者慧眼,然而小朋友们的玩乐也都离不开自然万物:蹲在路边看蚂蚁搬家、花坛里捉西瓜...
評分英国诗人兰德在75岁时曾这样谈论生命及自然:“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该走了。”在弗吉尼亚州蓝岭的听客溪边,有一位年轻人,也选择与自然为伴,专注于观察、思考、阅读和写作,她在树荫里...
評分断断续续看完了安妮·迪拉德的《听客溪的朝圣》。这是一本独特视角的散文集,堪比梭罗的《瓦尔登湖》,甚至比梭罗的视角更活泼,生动,富有年轻的诗意。从安妮的细微观察中,我们窥见了一个巨型田鳖吸干青蛙的过程,也看到了螳螂无动于衷吃掉配偶时的残忍场面,抓住了麝香鼠难...
評分“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幼候读到这段文字颇觉艳羡,作者能驰骋想象、天马行空地描摹微物之姿,情态俱备,煞是有趣。彼时,虽无作者慧眼,然而小朋友们的玩乐也都离不开自然万物:蹲在路边看蚂蚁搬家、花坛里捉西瓜...
評分这本书需要内心十分平静才能读下去,或者反过来。 看完想起了一个成语:离群索居。 叫我如何想象一个二十七岁的年轻女孩在山野之中独居了一年,虔诚的活着,与自然相处,她的使命即是观看。 大段大段的文字都在谈论燕八哥、螳螂、大鹬鸟、茧、反舌鸟、蛇、大眼纹天蚕蛾、大桦斑...
我們談什麼呢,我們不談自己。其他的我們談什麼都像是虛空。終於我們望嚮那裏,終於我們談起瞭大地上的生命。
评分影印版
评分這世界滿是化膿的傷口。很多時候,人們錯把鮮血當做瞭花朵。
评分餘光中女兒翻譯的?太久以前看的,記不清瞭
评分近日神經太大條讀不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