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論述之結構化

教育論述之結構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作者簡介

巴索.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1924-2000)

係英國20世紀影響最深遠的教育社會學家,一生思想歷經四十寒暑,輯印成五冊,大體以《階級、符碼與控制》(Class, Codes and Control)為名出版,惟副標題互異,意謂關懷焦點和議題的轉進和變化。這五冊依序為《語言社會學理論研究》(1971)、《語言社會學應用研究》(1973)、《教育傳遞理論之建構》(1975)、《教育論述之結構化》(1990)、《教育、象徵控制與認同》(1996∕2000)。

譯者簡介

王瑞賢

英國威爾斯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系副教授。

譯有《教育、象徵控制與認同》(2005,台北:學富)、《教育論述之結構化》(2006,台北:巨流)。

出版者:巨流图书有限公司 : 国立编译馆
作者:巴索·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
出品人:
页数:275
译者:王瑞賢
出版时间:2006
价格:TWD320.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9577322647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教育社会学 
  • 社会学 
  • 教育学 
  • 阶级 
  • 红酒 
  • 玩 
  • 港台版 
  • 教育政治学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教育論述之結構化》一書的內容分成兩大部分。前半部屬於「符碼理論」的理論,共分為三章。第一章:「符碼、相關類型與文化再製歷程之模式」;第二章為「社會階級與教學實踐」;第三章為「精緻型與限制型符碼」。這前半部是對於早期符碼理論以及教學實踐發展的回顧與修正。後半部屬於「教育論述理論」,共分為兩章,第四章為「象徵、象徵控制與社會實踐」;第五章為「教育論述與社會建構」。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为修改论文重读伯恩斯坦。相比第三卷,第四卷读起来要明显费劲些。一方面是因为这一卷主要是理论建构,例证较少;另一方面是理论建构涉及大量的自创概念及其体系,感觉进入了概念的循环解释论证。所以建议读完第三卷再读第四卷,否则理解难度估计倍增。 本卷两部分主题分明。第一章系统梳理了符码理论的发展(概念)变迁,可结合第三章的回顾与回应一起理解。第四章对于教育与象征控制的分析是第五卷《教育、象征控制与认同》系统论述的前奏。第五章尤为精彩,结合问题意识,对已有教育社会学理论进行了比较有洞见地评析。

评分

为修改论文重读伯恩斯坦。相比第三卷,第四卷读起来要明显费劲些。一方面是因为这一卷主要是理论建构,例证较少;另一方面是理论建构涉及大量的自创概念及其体系,感觉进入了概念的循环解释论证。所以建议读完第三卷再读第四卷,否则理解难度估计倍增。 本卷两部分主题分明。第一章系统梳理了符码理论的发展(概念)变迁,可结合第三章的回顾与回应一起理解。第四章对于教育与象征控制的分析是第五卷《教育、象征控制与认同》系统论述的前奏。第五章尤为精彩,结合问题意识,对已有教育社会学理论进行了比较有洞见地评析。

评分

为修改论文重读伯恩斯坦。相比第三卷,第四卷读起来要明显费劲些。一方面是因为这一卷主要是理论建构,例证较少;另一方面是理论建构涉及大量的自创概念及其体系,感觉进入了概念的循环解释论证。所以建议读完第三卷再读第四卷,否则理解难度估计倍增。 本卷两部分主题分明。第一章系统梳理了符码理论的发展(概念)变迁,可结合第三章的回顾与回应一起理解。第四章对于教育与象征控制的分析是第五卷《教育、象征控制与认同》系统论述的前奏。第五章尤为精彩,结合问题意识,对已有教育社会学理论进行了比较有洞见地评析。

评分

为修改论文重读伯恩斯坦。相比第三卷,第四卷读起来要明显费劲些。一方面是因为这一卷主要是理论建构,例证较少;另一方面是理论建构涉及大量的自创概念及其体系,感觉进入了概念的循环解释论证。所以建议读完第三卷再读第四卷,否则理解难度估计倍增。 本卷两部分主题分明。第一章系统梳理了符码理论的发展(概念)变迁,可结合第三章的回顾与回应一起理解。第四章对于教育与象征控制的分析是第五卷《教育、象征控制与认同》系统论述的前奏。第五章尤为精彩,结合问题意识,对已有教育社会学理论进行了比较有洞见地评析。

评分

为修改论文重读伯恩斯坦。相比第三卷,第四卷读起来要明显费劲些。一方面是因为这一卷主要是理论建构,例证较少;另一方面是理论建构涉及大量的自创概念及其体系,感觉进入了概念的循环解释论证。所以建议读完第三卷再读第四卷,否则理解难度估计倍增。 本卷两部分主题分明。第一章系统梳理了符码理论的发展(概念)变迁,可结合第三章的回顾与回应一起理解。第四章对于教育与象征控制的分析是第五卷《教育、象征控制与认同》系统论述的前奏。第五章尤为精彩,结合问题意识,对已有教育社会学理论进行了比较有洞见地评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