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戴震与章学诚 在线电子书 图书标签: 余英时 思想史 清代学术 学术史 戴震 章学诚 思想和学术 历史
发表于2025-04-15
论戴震与章学诚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
余英时真是极擅长“补空”(绝无贬义),研究王阳明时跳出常规从明朝政治环境讲起,而说戴震章学诚却从内在理路入手,但其实功力所在都是一样的:贴切的把握对象的思想本身,这思想和思想者本人心气经历的契合,然后寻找这思想本身的前身后世。于阳明是坎坷政途,于实斋,则是其天性读书先窥大体,整个清朝重考据之风气的不入和与东原的抗争,这个由尊德性到道学问的转变,与胡适的看法一脉相承,但补上了章学诚构建的入学发展过程中朱陆、顾黄、戴章的对峙局面,一则章氏心理展现的丝丝入扣,一则也体现出章对自己学问的定位与理解。余英时顺毛的功夫太厉害了。
评分重读此书,感受颇多。总体概括的高明,细节描画的精准。
评分余英时的清代学术史研究作品,他听从钱穆的劝告,在七十年代转而研究具体的思想史个案,这部书就是他的研究成果之一。在这部书中,他主要探讨了章学诚与戴震的思想发展,以及用伯林的刺猬与狐狸之说,诠释了章学诚是如何坚持义理批评经学考证,而戴震则采取了佯装考据,却暗中讲究义理的行为。这种解释是非常新鲜而且有效的。在外篇中,余英时提出从宋明理学的内在理路来讲解释清代考据学转向,认为宋明理学尊德性与道问学之争,最后归结到经典问题,因此考据学是宋明理学内在发展的逻辑结果。这些解释,在七十年代还是挺新鲜,至少已经超越了钱穆三十年代在《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提出清代考据学以义理学为核心的看法,提出清代考据学是知识学的发展。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到余英时与钱穆思想的承接与转变关系。
评分内外篇有关清代“智识主义”的三篇文章读来最是痛快。
评分文献功夫一流,思想史上的师承和对立也梳理得较为清楚。但中国思想史上的范畴和西方思想史上的范畴,对应起来很危险。盖中国学术一直是为文献笼罩,程朱、陆王后来归流于考据,确有内在理路,这个理路也实伏于经典文献的路子里。而西方学术很早就抛开了圣经,百家争鸣,未定一尊。另,这本子错字多。
余英时(1930-),安徽潜山人。香港新亚书院第一届毕业生,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哈佛大学中国史教授、耶鲁大学历史讲座教授、康奈尔大学第一任胡适讲座访问教授、现为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1973年-1975年出任香港新亚书院校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2006年获美国国会图书馆颁授的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Kluge Prize rewards lifetime achievement).中英文著作数十种。
《论戴震与章学诚:清代中期学术思想史研究(增订版)》讲述了戴震与章学诚是清代学术史与思想史上两大高峰,他们的出现,在作者看来代表了清代儒家智识主义的兴起,是儒家学术思想由“尊德性”向“道问学”这一学术转向的表征与逻辑结果。作者从戴震与章学诚的学术关系入手,细致地分析了清代儒学从理学转入考证并进而出现戴、章二大家的内因。
历史的延续不在于史官的地记叙,也不仅仅是朝代的相继更替,我想更多的该是历史作为意识的一类在知识精英中的映射,这种映射会因为时代久远而显得苍白,但绝不会消亡。 余先生旨在以戴震和章学诚为切入点论述清代中期的思想史的发展,但其中的许多剖析反而又能从后辈中人...
评分历史的延续不在于史官的地记叙,也不仅仅是朝代的相继更替,我想更多的该是历史作为意识的一类在知识精英中的映射,这种映射会因为时代久远而显得苍白,但绝不会消亡。 余先生旨在以戴震和章学诚为切入点论述清代中期的思想史的发展,但其中的许多剖析反而又能从后辈中人...
评分学界一般都认为,中国学术思想到清代以后宋明理学突然中断,整体学风转向训诂,即开始转向对经典和历史的文本与文字研究,而疏远对思想的研究,即在义理、考据、辞章这三个领域,更加重视考据而轻视义理,从哲学转向考据学。造成这个转变的原因,众说纷纭。比如有的认为是清代...
评分 评分学界一般都认为,中国学术思想到清代以后宋明理学突然中断,整体学风转向训诂,即开始转向对经典和历史的文本与文字研究,而疏远对思想的研究,即在义理、考据、辞章这三个领域,更加重视考据而轻视义理,从哲学转向考据学。造成这个转变的原因,众说纷纭。比如有的认为是清代...
论戴震与章学诚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