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 1903-1950),英國作傢。本名埃裏剋·亞瑟·布萊爾(Eric Arthur Blair),生於印度,父親為殖民地官員。14歲考入伊頓公學,獲取奬學金。1921從伊頓公學畢業後考取公職,到緬甸作瞭一名帝國警察,在那裏,被奴役的殖民地人民的悲慘生活刺激瞭奧威爾的良知。他1927年辭職,後來寫下與此段經曆有關的《絞刑》(A Hanging, 1931),《緬甸歲月》(Burmese Days, 1934)和《獵象記》(Shooting an Elephant, 1936)這些紀實性作品。
1928年1月迴國後,奧威爾深入到社會底層,四處漂泊流落。在巴黎、倫敦兩地,當過洗盤子的雜工,住過貧民窟,常常混跡在流浪漢和乞丐之中。次年,寫下瞭關於這段經曆的紀實性作品《巴黎倫敦落魄記》(Down and Out in Paris and London, 1933),真切地描述瞭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民的苦難。正是在為這部作品署名時,他用瞭“喬治·奧威爾”這一筆名。
1936年7月,西班牙內戰爆發。同年年底,奧威爾與新婚妻子一同奔赴西班牙,投身於保衛共和政府的戰鬥。奧威爾在前綫擔任少尉,喉部曾受重傷。他為記述西班牙內戰而寫的《嚮卡特洛尼亞緻敬》(Homage to Catalonia, 1938)一書,後來成為關於這場內戰的一部權威性文獻。
西班牙左翼共和政府的內部分裂,緻使戰爭失利,而奧威爾差一點喪身在共和政府內部黨派之爭的傾軋中。這個慘痛的經驗對他影響巨大。他曾說自己“從1930年起就是一個社會主義者瞭”,而這時候,他又開始考慮“捍衛民主社會主義”的問題瞭。這個思想齣發點,一直影響到他後期的影響最廣的兩部名作——《動物農場》和《1984》的創作。
1950年1月,奧威爾病逝,終年46歲。
《一九八四》和《動物農場》是奧威爾的傳世之作,堪稱世界文壇上最著名的政治諷喻小說。他在小說中他創造的“老大哥”、“雙重思想”、“新話”等詞匯都已收入權威的英語詞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瞭一個形容詞“奧威爾式”不斷齣現在報道國際新聞的記者筆下,足見其作品在英語國傢影響之深遠。“多一個人看奧威爾,就多瞭一份自由的保障”,有評傢如是說。
我成为一名教师已有一年多,本着谋生的意图,始终对这片领域有着叛变的念头。 以教育谋生,是不仁道的,我从来都这样认为。 于是,我始终对无力寻找别的出路的自己相当不齿。 今天是开学第一个周末。 寒假前后,我的转变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从苦于与孩子的对立,到这两天和...
評分《怀疑三部曲》序里,王小波说“1980年,我在大学里读到了乔治奥威尔(G.Orwell)的《1984》,这是一个终身难忘的经历。这本书和赫胥黎(A.L.Huxley)的《奇妙的新世界》、扎米亚京(Y.I.Zamyatin)的《我们》并称反面乌托邦三部曲,但是对我来说,它已经不是乌托邦,而是历史...
評分先声明一句,如我以前一贴所写的,我对董乐山先生的敬仰,如滔滔黄河……但是最近在细读他译的《一九八四》时,还是找到了一些似乎是硬伤的地方。不是逐字逐句地对,只是读译文觉得好像有问题再去找原书对。不亲身搞翻译的人尤其要记住,翻译无完美,有硬伤也不足为奇,只要不...
評分——此裹脚布献给那些在人民群众雪亮的目光前无地自容的人们。 16岁之前,我还是个目光洁净、心地单纯的好少年。虽然也会跟着一群小痞子们瞎混,学着抽烟、喝酒和打架,但那都属于青春期里身体的躁动,与心灵无关。像我们这一代的,在第一次戴上红领巾时、特激动地宣誓,结结...
評分书买回来放了六年。 终于开始看。我想我已足够老,可以再看这类小说,不用担心心情灰暗,走不出来。 我自己的《一九八四》是上海译文出版社,董乐山翻译,封面素雅,但是字太小。看的是另外从图书馆找来的漓江出版社的《一九八四》,一样是董乐山翻译。漓江出版社的书...
看完脊背發涼
评分先知!鬼纔!
评分鳥兒歌唱,無産者歌唱,黨卻不歌唱
评分每多一個人讀奧威爾,便多瞭一分自由的保障。
评分每多一個人讀奧威爾,便多瞭一分自由的保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