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韩国从出口导向型工业化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末劳工运动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研究,关注的焦点是文化和政治给第一代产业工人带来的冲击和他们的斗争模式。
《韩国工人》展现了一部令人着迷的历史。描述了发展中国家一种最具战斗性的工人运动在克服不利的文化和专制的工作条件的同时形成阶级意识的过程。同时,具海根恰逢其时的分析也向我们展示,随着向民主制度的过渡,新的大韩劳动组合协议会在政治上的成功,同时伴随着集体认同发生某种程度的削弱。
由于对于社会科学理论的充分了解,具海根对现代韩国的阶级形成作出了分析敏锐且体察入微、富有同情心的论述。由此,他对学术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令世界各地有关的劳工运动活动家和研究人员很感兴趣。
韓農走了,無論如何總得找點東西承托(當然我不會冒進地充與他們很friend)。藥石亂投找有關韓國的資料,找到一本基大應該細心研讀過《韓國工人——階級形成的文化與政治》。作者具海根找來了很多六十年代至今的韓國工廠工人寫的短文章,安插在很正宗的社會學分析框架內,儘管...
评分 评分1970年11月13日下午,位于汉城西南部服装工业区著名的平和市场发生了一起小规模的抗议活动。十几个年青工人高呼口号,要求改善平和地区服装工人的工作条件。但当他们聚集到一起之后不久,警察和市场保安冲了进来,企图化解抗议活动。抗议者拒绝退让。他们筹划这一抗议已经有些...
评分 评分具海根的《韩国工人》一书实在属于偶然所得。是在看一篇关于社会建设的论文的时候无意发现有这本书,因为我当时一直关注农民工这个群体,我最近在自己的一篇论文中也是将这一群体称作“移民”,一是为了减少歧视性,二是中国的这一群体非常符合国际上的移民概念。那就是“人口...
全面梳理韩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分析入理。对新工人研究有帮助。
评分猛力推荐!韩国工人团结起来也是这么high的啊。
评分具海根的韩国工人研究已经成为了经典,在这本书中,具海根并没有利用典型的社科写作方法,而是用历史社会学的方法研究了韩国工人为何能够如此激进。这不仅是因为韩国工人历史上的传统,同时60―70年代时本身就处于最底层(韩国人似乎自古看不起“工”),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其规训便会爆发起义。所以说国家的政策还不如是允许罢工,否则最终很有可能爆发起义。
评分具海根的这部作品跳出了空洞的民族性视角以及对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中经典结论的简单引用,准确诠释了韩国工人攻击性产生的根源。对于罢工权缺失、工会形同虚设的中国而言,本书的借鉴意义更大。如果上汽集团对韩国的社会状况、商业环境以及工会力量有哪怕最基本的认识,在双龙这个项目上就不会是如今一败涂地的窘境。pdf(http://ishare.iask.sina.com.cn/f/6975120.html)
评分把阶级意识的形成主要还是落到多重社会境况造就的工人的悲愤不公的感受上了,教会和学生劳工运动积极分子的作用仅被归之为“催化剂”,似乎不是很平衡。对韩国工人运动的分析很清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