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燕
陈丹燕 1958年12月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90年以前的创作以儿童文学和少女题材小说为主,后开始在人文学写作。1988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女中学生三部曲》。另著有长篇小说《心动如水》、《纽约假日》等。以及描写现代上海女性生活的小说《女友间》等等。
小说借上海滩一个显赫世家的沦落为背景,怀旧气氛与当代生活的冷峻交相辉映,通过女孩范妮的命运变幻,演绎了一部撼动人心的悲剧。
范妮的祖上靠做买办发迹,跟外国人有过不光彩的鸦片和人口贩卖生意,鼎盛时期在上海滩红极一时,但时代的风云突变,使这个家族渐次没落,虽然他们在最落泊的时候,仍保持着一丝上等人的体面和倨傲,毕竟已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他们于是把仅有的希望寄托在范妮身上,费尽心机送她出国。范妮就在整个家族重振家道的期望中跨出国门,以一颗高傲又孤独的心圆她的美国梦。在美国的学习生涯让范妮备尝艰辛,巨大的空虚感使她陷入一场猝不及防的恋爱,然后同样在猝不及防中有了身孕,恰恰是这个意外事故,就轻易击碎了范妮孤傲的外表下敏感柔弱的心灵,她疯了,疯在异国他乡,疯在整个家族落在她瘦弱肩上的不堪重负下,疯在这场没有结果的爱情轻若鸿羽的飘渺中……
范妮的故事完结了,但这个家族的故事没有完,妹妹简妮替代了范妮的使命,再赴美国,几年后,她获得了成功。她的角色是一家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代理,她似乎在新的时代里,那么不经意,又那么执拗地重温了她的家族古老的梦想,就像历史的某种巧合,有那么一点欣然,却不无凄凉辛酸。
1月23日,斯特拉斯堡冬天的第一场大雪纷纷扬扬的降临,我刚刚结束考试,很幸福很舒适的抱着一只暖暖的保温壶窝在书房的沙发里看陈丹燕的《慢船去中国》。同屋经过房门,轻轻说了一句:真好。我问她什么真好,她说:看着你坐在沙发里读书的样子那么惬意,真好。我也觉得很好,保...
评分看《慢船去中国》,辛酸地凄惶地,我始终不明白这两个如花的女孩为何一定要奔向国外,也许几代人的夙愿远非我能理解。文字很细腻很细致,也是上海的特色,许多细节甚至有身临其境之感,读到心酸处,简直不忍再看。那些淡定的文字下,像有匕首在刺着痛着。她们先后爱上了理想中...
评分“他现在给你钱,让你去打胎,将来就不可能和你结婚,你已经被伤了一回心了,你要是什么都没有得到,那就白伤心了。”这话是范尼与鲁约定回上海打胎回到上海后,家人对她境况的分析。 范尼是情窦初开,和鲁是她的初恋,其意义对她是可想而知,那是她全心全意的付出。...
评分看《慢船去中国》,辛酸地凄惶地,我始终不明白这两个如花的女孩为何一定要奔向国外,也许几代人的夙愿远非我能理解。文字很细腻很细致,也是上海的特色,许多细节甚至有身临其境之感,读到心酸处,简直不忍再看。那些淡定的文字下,像有匕首在刺着痛着。她们先后爱上了理想中...
评分陈丹燕的书,我一直觉得写上海的那一部分要胜于写欧洲的那一部分。 刚开始看《慢船去中国》时,只觉得陈丹燕的小说实在不如散文游记有韵致,然而当渐渐深入这个故事,又实在佩服她真的写活了一个上海。这个上海,不同于“风花雪月”“红颜遗事”“金枝玉叶”那三本中,上海只...
看简妮的部分看得心情明快许多,范妮那样小心思多到爆真是看得好压抑,简妮那样的人生才比较大快人心。突然意识到青春期看太多陈丹燕笔下这些纷纷细细的小心思其实对自己是有影响的,导致现在还是敏感到神经都露在皮肤外面
评分看完有点理解上海人那些莫名其妙、自以为是优越感和自负是从何而来。
评分没有此岸来的有内容且波澜不惊,大概还是南北方差异,刚看完莫言再看陈丹燕,胃里像糅杂了山东煎饼卷大葱加上海排骨年糕一样的难受…
评分几年之后读这本,和范妮简妮分两本的内容一样,此本是合集,章节顺序有变。经历了留学的日子,更多感同身受,心情反而更不好。
评分初中的时候读,立刻被陈丹燕所俘虏。书页是黄色,有股清香,字里行间的老上海味道和异域风情。物质也好,时代运命也罢,它永远是我最喜欢的陈丹燕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