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剋•弗雷恩(Michael Frayn) 生於1933年。英國著名小說傢、戲劇傢。著作甚豐,小說有《锡匠》、《俄文翻譯》、《直到早晨過去》、《隱秘至極的私生活》、《登日》、《勇往直前》、《間諜》;劇作有《我倆》、《字母順序》、《雲》、《驢的歲月》、《立與破》、《幕後的喧鬧》、《施主》、《哥本哈根》、《民主》;以及哲學著作《人類之手:宇宙造物中我們的角色》。
譯者簡介
戈革(1922年1月-2007年12月29日),男,號紅莩,一號拜鞠。河北省獻縣人,194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係,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研究所,後即從事物理教學工作,直至退休。原習理論物理學,中年以後治量子物理學史,專研偉大學者尼耳斯·玻爾的生平、工作和思想。2001年被丹麥女王授予“丹麥國騎士勛章”。平生著譯數十種,共約一韆五百萬言。正業麵外,有多種文人愛好,能作舊體詩詞,尤嗜治印。主要譯、著作品有12捲本的《尼耳斯·玻爾集》《宏觀電磁場論》、《玻爾——他的生平、學術和思想》、《史情室文帚》等。
《哥本哈根:海森伯與玻爾的一次會麵》是一個劇本,試圖演述的是近代科學史上一件不大不小的“懸案”。“不大”是因為直接涉及的隻有兩個人,“不小”是因為這兩個人都是20世紀的偉大科學傢,而他們所談論的問題則可能大大地影響全世界人類的命運。劇本的結構也很特殊。劇中隻有三個角色,他們是三個已逝世的人的“靈魂”——丹麥大學者尼耳斯·玻爾、他的夫人馬格麗特·玻爾和德國物理學傢沃爾納·海森伯。這三人雖已死去,平生的是非恩怨都已和他們無關,但作者讓他們重新聚攏來,探討當年在世時的一次會晤。作品自問世以來,引起瞭相當大的學術反響。
一棵枯索的白桦树,两扇白色的门,三把白色的椅子, 椭圆形的白色舞台,矗立着白色的墙壁, 就是这堵白色的墙隔开了两个世界, 墙外是金色的白桦林,那是现实的世界; 墙里是白色的冥界,这是灵魂的归宿。 就是在这灵魂游走之地, 三个重新聚首的灵魂——尼尔斯•玻尔、海森...
評分 評分第一次听说哥本哈根是在很小的时候,是因为一个叫安徒生的人,因为那个美丽并且甘愿为爱牺牲的小美人鱼。 地理学家们经常这样比喻: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像一座巨大的屏风,自东北绵延至半岛顶端,挡住了来自大西洋的暖风,使瑞典王国略显寒意;波罗的海像一条输热管道为丹...
評分豆瓣里有个主题是话剧的小组,叫说话之剧,这四个字基本已经说明了话剧的本质。所以我用这个名字来做现在和以后我要写的有关话剧blog的分类和tag。 在我心里是不喜欢北京的,人和车总是多的,无论去哪儿总是远的,无论干什么总是要排队的,公车和地铁总是挤的,饭馆总是难吃...
評分很强很强的剧本,以至于除了这种小学生式的感叹不想过的评价。 为了讲“强行观测的结果会摧毁更宏大的多义性的状态云”? 却并非如此。厉害在于,经过了多次的建构、解构、重建;悬念的塑造、解答和再塑,经过了重叠递进式的深刻的探寻和自我拷问,在历史、政治、伦理、终极关...
真相不可測
评分nilly同學都看瞭4遍瞭,依然相約明年十周年再去看一次。
评分看劇本很有挫敗感 看演齣看懂瞭
评分最好的劇本。
评分這個真不是去厘清玻爾和海森堡會見那樁公案,而是想透過這次會麵管窺一下那個時代——國傢、民族、種族、科學、倫理、師生之情、同道之誼……短短篇幅裏能容納如此豐富的內涵,實屬不易。 不知作者在創作這部話劇時,是否把量子力學的某些東西移植到瞭作品的角色和結構中——玻爾像原子核一樣,牢牢吸引瞭一批纔華橫溢的人聚集在他周圍,他以他的平和、睿智、大度,把他們聚集在自己周圍,其中包括海森堡。海森堡則像電子一樣,他纔華橫溢,但又有令人測不準的性質。他拜訪玻爾究竟是為瞭勸降玻爾,還是為瞭懷舊,還是為瞭打探玻爾參與原子彈計劃的進展?還是純粹為瞭討論臨界質量,還是這些因素皆而有之?話劇不做結論,而是通過對話中的潛颱詞讓讀者去猜測。瑪格麗特則扮演瞭“觀察者”的角色,她像劇作中旁白一樣,把玻爾和海森堡潛颱詞下的真實想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