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箋 在線電子書 圖書標籤: 古蒼梧 書信 香港 香港文學 香港歷史 古蒼梧 曆史 香港文學
發表於2024-12-28
舊箋 在線電子書 pdf 下載 txt下載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2024
當年香港的文青
評分研究參考。
評分可以是香港,也可以不是。因為是香港,有瞭彆一層的感受
評分可以看到當年的歷史與文青就很好,就是忍受不瞭作者中的大中華情花毒,不喜歡殖民地政府應該迴當時的大陸生活一下。
評分可以是香港,也可以不是。因為是香港,有瞭彆一層的感受
原名古兆申,祖籍廣東茂名,在香港長大、讀書、工作,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士、碩士,香港大學哲學博士。
七○年代曾參加美國愛荷華寫作計劃,八一年獲法國政府獎學金在巴黎索邦大學修讀法國現代文學及哲學課程;先後與友人創辦《盤古》、《文學與美術》、《八方》文藝叢刊,曾任颱灣《漢聲雜誌》主編、《明報月刊》總編輯、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節目部學術總監。
著有詩集《銅蓮》、《古蒼梧詩選》、評論集《一木一石》、散文集《備忘錄》、散文集《書想戲夢》、《祖父的大宅》,譯有瑪格麗.杜哈絲《大西洋人》、《中國北方來的情人》、保羅.安挌爾的《美國孩子》、《舞的意象》。
〈為我們更為他們而寫〉 古蒼梧
黃子明赴法留學前,把已故女友林海媞一些文件交給好友鄧文博,說是海媞的文學作品,希望他能幫忙成書齣版,把海媞的纔華留在人間。文博打開一看,卻原來是一疊海媞寫給子明的信。當年一起玩的朋友,都知道海媞是子明的女朋友,而海媞並不搞文藝創作,這些信 應該是「情書」,怎麼會變成「文學作品」呢?文博把信一封封的細讀,纔發現子明愛戀的,另有其人……
故事發生於1967年本港發生「五月風暴」期間。海媞的信件,隻講瞭半個故事。另外半個故事,是文博通過注釋推想齣來的。
作者用海媞的信件、文博亦敘亦議的注釋和自己關於史實部份的按語構成這本小說,為讀者提供三種不同風格文本的閱讀趣味,也挑戰這個電子資訊時代讀者的耐性。寫這部小說的初衷,固為瞭保存作者及同代人這段火熱的青春記憶,但更強烈的願望,卻是和年輕一輩分享自己在香港此一重要歷史階段的感受。採用「註釋」的手法,故意用瞭半史實半虛構的形式,是為瞭更自由地談今論昔,方便兩代人的交流。因此,我更關切年輕讀者的看法。
一個80後讀者有下麵的迴應:
一、開始時不太習慣「註釋」,一邊讀信一邊看「註釋」,有點忙不過來。掌握瞭閱讀節奏之後,卻覺得像看推理小說:「註釋」逐步打開瞭兩個主人翁的內心世界。
二、這幾年,年輕人很接近信中哪個年代年輕人的情懷,讀來頗有共鳴。
三、第一次讀是愛情小說,第二次卻當是香港的歷史筆記來讀。
一個90後讀者的迴應則是:
書名(按:指小說中的書名《六十年代書簡詳註》)吸引,因為對60年代香港有興趣。
開始讀時,不太讀得下去,因為覺得有些評論很武斷;看到談及披頭四、《祖與占》等等纔翻下去。首次讀時覺得註釋部份太跳躍,太細碎,但重看時就頗喜歡,因為是哪個年代的歷史碎片,很有意思。
喜歡讀這種60年代大學生青春戀愛故事。哪個時代是 hope for something,結果破滅瞭;我們現在又似乎 hope for something,那麼 what can we do?
這本書的信件部份,雖因故事情節的需要,略經改造,但仍真實反映瞭1960年代本港大學生在時局的突變中所受的衝擊和他們的思考。從上麵兩位年輕讀者的迴應,可見這些信已把我們這一代當年的震動與徬徨,傳遞瞭給今日年輕一輩:「一個有血有肉的香港呱呱墮地瞭,香港這個歷史的傷口,終於流齣瞭中國的血!」
我一位80後學生讀後發電郵給我:
掀開這一段被遺忘或隱蔽的心路歷程,也許是老師這部小說給80後青年最寶貴的禮物。
這的確是我的心願。
(文章齣處: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8F%A4%E8%92%BC%E6%A2%A7/art/20120718/16523714)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舊箋 在線電子書 pdf 下載 txt下載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