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 1905-1972)出生在美国堪萨斯城的一个贫苦家庭。他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和印刷学徒。大学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在堪萨斯城的《星报》和纽婚的《太阳报》崭露头角。后来他在开往外洋的货船上当了海员,历游中美洲,最后到了夏威夷,仍然为美国一些报纸供稿。1928年,在中国大革命陷入低潮的时候,他来到上海,担任《密勒氏评论报》的助理编辑,后兼任《每日先驱报》的特约通讯员。1930年后,他遍访中国主要城市和东三省、内蒙古、台湾以及日本、朝鲜、荷属东印度。他在中国西南各省作长时间的旅行,徒步云南省西部,到达缅甸和印度,访问了甘地和其他印度革命领袖。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斯诺正在上海,目睹了1932年的淞沪抗战和1933年的热河抗战。以后他到北平的燕京大学供职,同时学习中国语文。在这一时期,他认识了美国著名的进步新闻记者史沫特莱,并结识了鲁迅、宋庆龄等一批民主进步人士,产生了冒险进入苏区采访中国红军的想法……关于斯诺这个人,他的第一任夫人,也是《续西行曼记》的作者威尔斯说:“他个子很高,很潇洒,有一双明亮的棕色眼睛和长长的睫毛,他行为自在,从不激动,不发脾气,他什么都那么从容不迫地干。他喜欢中国。”
斯诺出版了十多部有关中国的书,其中几部非常重要,他毕生致力中美友好,成为美国中国问题专家,并在新中国建立后几次来华访问。1970年10月,毛泽东同斯诺进行重要谈话,欢迎美国总统尼克松来访问中国。
斯诺因患癌症,于1972年2月15日在他瑞士埃辛斯村日内瓦湖畔的家中去世,终年66岁。
《西行漫记》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等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由戈兰茨公司第一次出版,在世界引起巨大轰动。1938年2月在上海出版中译本时,由于当抗日战争已经开始,考虑到联合统一战线等情况,书名改为《西行漫记》。
《西行漫记》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为读了《西行漫记》,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西行漫记》的诞生、流传、风行是一个传奇。 1936年6月,31岁的美国人——《纽约时报》驻华记者——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突破严密的新闻封锁深入陕甘宁苏区进行为期四个月的采访。一个外国人,一个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出于职业追求和个人兴趣放下安宁丰裕的生活...
评分书的简介 这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作者于1936年6...
评分昔日他乡如梦乡,回首四顾心茫然 那是一段最璀璨的岁月,那些日子那块土地上的人们,都有着孩子般晶亮的眼睛,纯真而质朴的笑容,简单而纯粹的梦想。 斯诺,这位“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在那个动荡充满未知的年代,孤身前往被一群称作“赤匪”人们所占据的根据地,用他旁观者...
评分从这里面你就可以看出新闻写作,所谓新闻写作跟历史写作的区别。作者立场很坚定,我忘记了,是在哪里看到的?找斯诺来写这部东西,党的方面是有安排的,要熟悉背景再去读。体验不一样的。
评分很好很激情
评分每次我对D一失望,翻翻本书就好受一些。原来大家曾经都是那么有理想的热血青年。
评分2006.8.25读于南京湖南路新华书店
评分雖然久聞《西行漫記》的大名,但反倒是先讀了何偉的“中國三部曲”再看斯諾的作品,發現兩者有很多相似之處,例如用名詞做小標題、以人物故事為線索、大量對景色狀物的描寫,這樣的寫法會讓讀者覺得新鮮有趣,身臨其境,卻也不免因個人經歷的局限而以偏概全,不過在當時的局勢下,斯諾隻身進入蘇區已是一件很有勇氣的事,4顆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