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第一章 微粒及其分布特性
1-1微粒的分类
1―1-1按微粒的形成方式分类1―1―2按微粒的来源分类1―1―3按微粒的大小
分类1―1―4微粒的通俗分类
1-2微粒大小的量度
1-2一1粒径1-2-2平均粒径
1-3微粒的统计分布
1―3-1粒径分布曲线1―3―2按粒径的正态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1-3-3在双对
数纸上的粒径分布1―3-4按密度的分布
1-4微粒大小的集中度
1-5对数正态分布的应用
1―5―1集中度的确定1―5―2平均粒径的计算1―5―3粒径分布的几种关系
1-6粒数统计量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室外空气中的悬浮微粒――大气尘
2-1大气尘的概念
2-2大气尘的发生源
2―2―1自然发生源和人为发生源2-2-2大气尘的发生量
2-3大气尘的组成
2-3―1无机性非金属微粒2―3―2金属微粒2―3―3有机性微粒2―3―4有生
命微粒2―3―5大气尘的一般组成
2-4大气尘的浓度
2-4―1浓度表示方法2-4―2大气尘浓度的自然基础值2―4―3计重浓度
2-4-4计数浓度2-4-5计数浓度和计重浓度的对比
2-5大气尘的粒径分布
2―5-1全粒径分布2―5―2在双对数纸上的分布2―5―3在垂直高度上的分布
2-6影响大气尘浓度和分布的因素
2―6―1风的影响2―6―2湿度的影响2―6―3绿化的影响
2-7大气微生物的分布
2-7-1浓度分布 2-7-2粒径分布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对微粒的过滤机理
3-1过滤分离
3-2过滤器中的基本过滤过程
3-3纤维过滤器的过滤机理
3-3-1拦截(或称接触钩住)效应3-3-2惯性效应3-3-3扩散效应
3-3-4重力效应 3-3―5静电效应
3-4计算纤维过滤器效率的步骤
3-5孤立单根纤维对微粒的捕集效率――孤立圆柱法
3―5-1拦截捕集效率3―5-2惯性捕集效率 3-5-3扩散捕集效率3-5―4重
力捕集效率 3-5―5静电捕集效率3―5―6孤立单根纤维对微粒的总捕集效率
3-6过滤器内单根纤维对微粒的捕集效率――纤维干涉的影响和修正方法
3―6―1有效半径法3―6―2结构不均匀系数法3-6―3实验系数法3―6―4半
经验公式法
3-7计算纤维过滤器总效率的对数穿透定律
3-7-1对数穿透定律3-7-2对数穿透定律的适用性
3-8影响纤维过滤器效率的因素
3-8-1微粒尺寸的影响3―8―2微粒种类的影响3―8―3微粒形状的影响
3-8―4纤维粗细和断面形状的影响3―8―5过滤速度的影响3―8―6纤维填充
率的影响3―8―7气流温度的影响3―8―8气流湿度的影响3―8―9气流压力的
影响3-8-10容尘量的影响
3-9毛细管模型概说
3-10颗粒过滤器的效率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空气过滤器的特性
4-1空气净化系统中过滤器的作用和分类
4-2过滤器的特性指标
4-3面速和滤速
4-4效率
4-4-1效率4-4―2穿透率4-4-3净化系数
4-5阻力
4―5-1滤料阻力4-5-2过滤器全阻力
4-6容尘量
4-7过滤器的设计效率
4-8过滤器的串联效率
4―8―1高效过滤器串联效率4-8-2中效过滤器串联效率
4-9使用期限
4―9―1过滤器寿命4-9―2寿命和运行风量的关系
4-10计重效率的估算
4-11滤纸过滤器
4-11-1折叠形滤纸过滤器4-11-2管形滤纸过滤器4―11-3滤纸过滤器所用的
滤纸4-11-4滤纸的一般特性4-11-5滤纸过滤器的发展
4-12纤维层过滤器
4-13发泡材料过滤器
4-14静电自净器
4-14-1静电自净器的用途4-14-2静电自净器的工作原理4-14-3静电自净
器的结构4―14-4静电自净器的效率4―14―5二次电离式静电自净器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高效过滤器的结构设计
5-1高效过滤器气道内的流动状态
5-2高效过滤器的全阻力
5―2―1滤料阻力△P15―2―2气道摩擦阻力△P25―2―3进出口阻力C
5-3最佳波峰高度
5-4最佳深度
5-5波峰角
5-6无分隔板过滤器的结构参数
5-7管形过滤器的计算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室内微粒的运动
6-1作用在微粒上的力
6-2微粒的重力沉降
6-3微粒在惯性力作用下的运动
6-4微粒的扩散运动
6-5微粒在表面上的沉积
6―5―1微粒在无送风室内垂直表面的扩散沉积6―5―2微粒在无送风室内底(平)
面上的沉积6―5―3微粒在送风室内平面上的沉积
6-6气流对微粒运动的影响
6―6―1影响室内微粒分布的因素6―6―2微粒的迁移6―6―3热对流气流的影
响6-6-4人走动的二次气流影响
6-7气流中微粒的凝并
6-8平行气流中点源的污染包络线
6-8-1点源污染包络线6―8―2污染源的实际微粒分布6―8―3污染包络线的计算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空气洁净度级别
7-1空气洁净度标准(级别)的沿革
7-2空气洁净度级别的数学表达式
7-3表示空气洁净度级别的平行线
7-4空气洁净度所要控制的对象
7-4-1控制的最小粒径7-4-2控制的微粒数量
7-5被控制的含尘浓度的具体条件
7-6由成品率确定空气洁净度的理论方法
7-6-1空气洁净度和单道工序合格率的关系7-6-2多道工序的成品率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洁净室原理
8-1控制污染的途径
8-2气流的状态
8-2-1几种基本流动状态8-2-2紊流过程的物理状态
8-3乱流洁净室原理
8-3-1乱流洁净室原理8-3-2乱流洁净室的风口8-3-3乱流洁净室的效果
8-4单向流洁净室原理
8-4-1单向流洁净室的分类8-4-2单向流洁净室原理
8-5单向流洁净室的三项特性指标
8-5-1流线平行度8-5-2乱流度8-5-3下限风速
8-6辐流洁净室原理
8-6-1辐流洁净室的形式8-6-2辐流洁净室原理
8-7洁净室的压力
8-7-1静压差的物理意义8-7-2静压差的作用8-7-3洁净室与邻室间防止缝
隙渗透的静压差的确定8-7-4洁净室与室外(或与室外相通的空间)之间防止缝
隙渗透的静压差的确定8-7―5乱流洁净室防止开门时进入气流污染的静压差的确
定8-7-6单向流洁净室防止开门时进入气流污染的静压差的确定 8-7-7建议采
用的压差
8-8人室的缓冲与隔离
8-8-1缓冲室和气闸室8-8-2空气吹淋室
8-9全顶棚送风两侧下回风洁净室的特性
8-9-1线汇模型8-9-2流场的特点8-9-3允许室宽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生物洁净室原理
9-1生物洁净室的应用
9-2微生物的主要特性
9-3微生物的污染途径
9-4生物微粒的等价直径
9-5生物微粒的标准
9―5―1微生物的尺度9―5―2浮游细菌数量和标准9―5―3沉降细菌数量和标准
9-6沉降菌和浮游菌的关系
9―6―1奥梅梁斯基公式的证明9―6―2沉降量公式的修正
9-7过滤除菌
9―7―1高效过滤器对微生物的过滤效率9―7―2细菌对滤材的穿透9―7―3微生
物在滤材上的繁殖
9-8消毒灭菌
9―8―1概念9―8―2主要消毒灭菌方法9-8一3紫外线消毒灭菌
9-9一般生物洁净室
9-9-1形式9-9-2风速9-9-3局部气流问题
9-10隔离式生物洁净室
9―10―1标准9一10―2隔离方式9―10―3生物安全柜
参考文献
第十章 洁净室均匀分布计算理论
10-1洁净室三级过滤系统
10-2乱流洁净室含尘浓度瞬时式
10-3乱流洁净室含尘浓度稳定式
10-3-1单室的稳定式10-3―2多室的稳定式
10-4有局部净化设备时的含尘浓度稳定式
10-5瞬时式和稳定式的物理意义
10-6乱流洁净室其他计算方法
10-7单向流洁净室含尘浓度计算法
10-8乱流洁净室自净时间和污染时间的计算
10-8-1概念10―8―2自净时间的计算10―8―3发尘污染时间的计算
10-9单向流洁净室的自净时间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洁净室不均匀分布计算理论
11-1不均匀分布的影响
11-2三区不均匀分布模型
11-3三区不均匀分布的数学模型
11-4N-n通式的物理意义
11-5不均匀分布计算和均匀分布计算对比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洁净室特性
12-1静态特性
12―2动态特性
12-3不均匀分布特性曲线
12-4浓度场的不均匀性
12―4―1主流区和回风口区浓度之比12―4―2涡流区和主流区浓度之比12―4―3
涡流区和回风口区浓度之比12-4―4不均匀分布和均匀分布浓度之比
12-5新风尘浓负荷特性
12-5-1新风三级过滤的技术效果12―5―2新风尘浓负荷比12―5―3新风尘浓
负荷比与部件寿命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洁净室的设计计算
13-1室内外计算参数的确定
13-1-1大气尘浓度13-1-2室内单位容积发尘量13-1-3新风比
13-2高效空气净化系统计算
13-2-1N的计算13―2―2n的计算13―2―3↓的计算13-2-4三种设计计
算原则13-2-5例题
13-3中效空气净化系统计算
13-4有局部净化设备场合的计算
13-4-1既有集中式空调系统又有专用空调机的机房13-4-2只靠专用空调机加新
风处理的机房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局部洁净区
14-1主流区概念的应用
14-2部分围挡壁式洁净区
14-3气幕洁净棚
14-3-1应用14-3一2空气幕的隔离作用14―3―3气幕洁净棚隔离效果的理论
分析14-3-4气幕洁净棚的性能
14-4围帘洁净棚
14-4-1应用14―4―2净化效果的理论分析14―4―3实验效果
14-5洁净隧道用层流罩
14-5-1抗污染干扰的要求14-5―2操作面上辅助送风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采样理论
15-1采样系统
15-2等速采样
15―2―1在有速度气流中采样15―2―2在静止空气中采样15―2―3采样口直径
计算
15一3采样管中微粒的损失
15―3―1采样管中的扩散沉积损失15―3―2采样管中的沉降沉积损失15―3―3采
样管中的碰撞损失15-3-4采样管中的凝并损失15-3―5与实验对比15―3―6
综合结论
15-4最小检测容量
15―4―1问题的提出15―4―2非0检验原则15―4―3最小总粒子数原则
15-4-4浮游菌最小采样量
15-5最小沉降面积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测定和评价
16-1微粒浓度的测定
16-1―1计重浓度法16―1―2计数浓度法――滤膜显微镜计数法16―1―3计数
浓度法――光散射式粒子计数器计数法16―1―4其他计数浓度法16―1―5相对浓
度法16―1-6生物微粒测定法
16-2过滤器的测定
16-2-1测定范围16-2-2过滤器效率的测定16―2―3过滤器容尘量的测定
16―3检漏
16-3―1高效过滤器的检漏16―3―2隔离式生物洁净装置的检漏
16-4洁净室的测定
16-4一1洁净室测定的种类16-4―2洁净室的测定状态16一4-3必要测点数
16―4-4连续采样方法16-4-5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
16-5洁净度级别的评定
16―5-1洁净度级别的评定标准16―5―2动静比16―5―3大气尘浓度的修正
参考文献
常用术语(中 英 日对照)
索引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