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作者:梁思成
出品人:
页数:518
译者:
出版时间:2005-5
价格:58.00元
装帧:简裝本
isbn号码:9787530641682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建筑
  • 梁思成
  • 中国建筑史
  • 建筑史
  • 历史
  • 中国
  • 艺术
  • 林徽因
  • 中国建筑史
  • 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
  • 建筑文化
  • 建筑发展
  • 历史研究
  • 建筑技术
  • 传统建筑
  • 建筑艺术
  • 建筑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建筑史》一书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完成的,它无疑也是当时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运动的历史产物。自1939年起担任中央博物院建筑史料编纂委员会主任的梁思成,从42年开始着手编写中国建筑史,两年后完成。这是我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完善、系统的中国建筑史,它的完成也实现了梁先生从20年代留美学习时就立下的夙愿———“《中国建筑史》要由中国人来写”。当时就读于宾大建筑系的梁思成,看到“欧洲各国对本国的古建筑已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写出本国的建筑史。唯独中国,我们这个东方古国,却没有自己的建筑史”。而日本学术界的许多知名学者也已着手研究中国建筑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民族的自大与自卑,皆源自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无知。无知必然导致盲目,而盲目反过来又闭塞了人们了解本国历史的视听,从而进一步滋生无知。因此,只有对本民族的过去有了深刻的了解,才能站在比较客观的立场上,产生深沉的民族自尊和自强。而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记录和见证,忠实地反映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与文化。研究建筑的发展史,无疑可以明白无误地触摸到民族历史的脉搏。《中国建筑史》正是通过客观深刻的分析和阐述,使国人得以了解自己民族的过去,从而避免盲目的自卑或无端的自大,并塑造出坚实深厚的民族自尊。  客观的分析和阐述,源自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指导思想。梁思成不愧是“第一个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者”,他对中国建筑有着十分独到的理解和认识。梁先生生动地将构件、装饰和建筑单体称作建筑上的“词汇”,对应地将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以及建筑单体之间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称为建筑上的“文法”。为了钻研这种“词汇”、“文法”体系,梁思成以曾在清宫营造过的老工匠为师,以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为课本,以北京故宫为研究标本,同时对照大量现存实物,先将清代建筑营造方法及其则例弄通;在此基础上,将宋《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这两部“文法课本”互相比较,再通过实测宋、辽、金实物,互相印证。并以此为基础,由近及远,研究宋以前的古代建筑。

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中国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目录信息

再版前言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代序1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中国建筑之特征
第二节中国建筑史之分期
第三节《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一《营造法式》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第二章上古时期
第一节上古
第二节春秋战国
第三节秦
第三章两汉
第一节文献上两都建筑活动之大略
第二节汉代实物
第三节汉代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
第一节文献上魏·晋建筑之大略
第二节南北朝之建筑活动
第三节南北朝实物
第四节南北朝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五章隋·唐
第一节隋·唐都市宫苑陵墓寺观建筑之梗概9
第二节隋·唐实物
第三节隋·唐之建筑特征
一建筑型类
二细节分析
第六章五代·宋·辽·金
第一节五代汴梁之建设
第二节北宋之宫殿苑囿寺观都市
第三节辽之都市及宫殿
第四节金之都市宫殿佛寺
第五节南宋之临安
第六节五代·宋·辽·金之实物
一木构
二砖石塔幢
三其它
第七节宋·辽·金建筑特征之分析3
一建筑型类
二细节分析
第七章元·明·清
第一节元·明·清宫殿建筑大略
第二节元代实物
一元代木构
二元代砖石建筑
第三节明代实物
一都市
二明代木构
三陵墓
四明代佛塔及其它砖石建筑
第四节清代实物
一宫殿
二苑囿离宫及庭园
三坛庙
四陵墓
五寺庙
六砖石塔
七住宅
八桥梁
九牌坊4
第五节元·明·清建筑特征之分析
一建筑型类
二细节分析
第八章结尾--清末及民国以后之建筑
附文一油印本《中国建筑史·前言》
附文二读乐嘉藻《中国建筑史》辟谬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书上列举的所有建筑,我知道我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全部看遍的了,不过古建筑比较扎堆的一些地方,像山西的五台、大同,北京,西安,河北正定等等,一定要去的。去的时候带上先生的这本书,然后在古建筑里面对着书上讲的看上一天。这些古建筑的所有特征,书上基本全部讲的清清楚楚...  

评分

作为一个非建筑专业的工程师,说实话,我并没有完全看懂梁老先生的《中国建筑史》。主要的问题是里面的建筑专业术语不太懂。比如,藻井、阶基等术语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才慢慢懂得的。而元明清部分也只是草草翻过,主要原因是无法完全区分各个时期的建筑。我想,只有对整个历史有...

评分

梁先生当年说的话为何到今天还如黄钟大吕,庄严正大、和谐高妙,让后人看着惭愧。 几年前一次出行,在成都的青年旅社里遇见一个从俄国一路坐火车过来的荷兰高个小伙,小伙一边玩着北京悠悠,一边跟我抱怨“中国怎么哪儿都一个样了?”后来这几年我走过中国上百个古镇,没有一...  

评分

看这本书,我总是翻开一页久久端详,把寥寥数语的解释贴在画面的细节中,体会木构的不同之美。木构的不同在于形体与结构是合二为一的,结构处处具有着现代建筑中形体才散发的美,斗拱中的万千叠嵌甚至让你瞬刻间忘掉了整体而独关心于这精巧局部。  

评分

1930年代的中国营造学社以及梁思成等学者对中国古建筑的田野考察,有关故事已经成为经典。最近一期《三联生活周刊》有一次将此作为主题,记者重走当年考察路,接续当年与现在重讲这个故事。我看了这一期,然后再次拿起2011年购得的《中国建筑史》翻阅。大部分涉及建筑技术方面...  

用户评价

评分

半个世纪前梁老先生的心血之作,大量的测绘数据与实地图片弥足珍贵。而在仅仅过了六十几年后书中的这些传世之作我们又毁去了多少,难道中国的传统建筑就真的成了现代化进程道路上的绊脚石?还有我必须对梁老先生于建筑学上的精慎态度感到钦佩,而在书中结尾部分对于乐嘉藻早期所著《中国建筑史》的尖锐批评更是可以拿来用作对于眼下同样被浮躁与无知充斥的中国建筑界的恳言。

评分

郑州。木建筑这个无法想象的坑。。

评分

2007.11 阅

评分

这个。。。还是太学术了。就翻过去了。

评分

只能用五分来表示我的敬意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