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末,北大中文系决定把中国文学史课程中讲析作品的部分划出来,另辟《历代诗歌选》和《历代散文选》两门新课,最初由作者承乏,分别讲授。到1961年,中国人民电台辟了“阅读和欣赏”的新节目,也是由作者唱的开锣戏。从那时起,作者开始写一些赏析古典诗词的文章。近十年来,赏析作品之风大盛,不仅有专门刊物,还出版了不少鉴赏古今名作的书籍。作者经常应邀这些方面的文字,现在就谈一点切身体会。
作者无论分析作品或写赏析文章,一直给自己立下几条规矩,一曰通训诂,二曰明典故,三曰通察背景,四曰考身世。最后归结到揆情度理这一总的原则,由它来统摄以上四点。
把上述四点认真做到,并且以揆清度理的原则去衡量,至少自己感到这样理解是通情达理、合理入理的,那么所讲析的思想内容和所欣赏的的艺术手法才可能有说服力,才算有的放矢。这些体会原算不上什么“治学之道”,只是自己写赏析文章和读古典诗词时所恪守的几条准则而已。愿与爱好古典文学的广大读者共勉!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大学时在图书馆里就迷上了这本书。诗词赏析细致人微,娓娓道来,入情入理,层层分解。后附的学诗小札是我学写格律诗的启蒙教材!
评分大学时在图书馆里就迷上了这本书。诗词赏析细致人微,娓娓道来,入情入理,层层分解。后附的学诗小札是我学写格律诗的启蒙教材!
评分关于诗经的一章说法颇为独特,值得一读。
评分大学时在图书馆里就迷上了这本书。诗词赏析细致人微,娓娓道来,入情入理,层层分解。后附的学诗小札是我学写格律诗的启蒙教材!
评分关于诗经的一章说法颇为独特,值得一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