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祖籍湖南衡山,1952年生于台湾高雄,1974年毕业于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深造,攻读英美文学,1982年获得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后,一度在纽约市立大学及梅西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1983年回台湾,先在中央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后去淡江大学外国文学所任研究员。1984年出版《龙应台评小说》一上市即告罄,多次再版,余光中称之为“龙卷风”。1985年以来,她在台湾《中国时报》等报刊发表大量杂文,小说评论,掀起轩然大波,成为知名度极高的报纸专栏作家,以专栏文章结集的《野火集》,印行100版,销售20万册,风靡台湾,是80年代对台湾社会发生巨大影响的一本书。1986年至1988年龙应台因家庭因素旅居瑞士,专心育儿。1988年迁居德国,开始在海德堡大学汉学系任教,开台湾文学课程,并每年导演学生戏剧。1988年底,作为第一个台湾女记者,应苏联政府邀请,赴莫斯科访问了十天。1996年以后龙应台不断在欧洲报刊上发表作品,对欧洲读者呈现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见解,颇受注目。自1995年起,龙应台在上海《文汇报》“笔会”副刊写“龙应台专栏”。与大陆读者及文化人的接触,使她开始更认真地关心大陆的文化发展。在欧洲、大陆、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龙应台的文章成为一个罕见的档案。现定居德国法兰克福。
龙应台常常针对一种社会现象,一类具体事物,甚至于一个人、一句话、一件事,给予无情的透视和直接的批评,马上让人心有戚戚焉。这些事,就发生在周围,看得见,摸得着,那么具体、实在、确切;而内中的缘由、涵义、影响、作用,常人似乎无所感,一经点破;立时豁然开朗。
此次重新编整后推出的《野火集》,除了保留作者当年的“野火”文字,附加了作者对此文的感言,或对当时时代背景的补充说明,或观照了对文章产生的现实意义。并邀请二十位华语文学名人如柏杨、余秋雨等,为文或追忆或评析走过“野火时代”的台湾。
二十年前发表在台湾《中国时报》上的一系列文章,犹如一声惊雷,唤醒了多少台湾人的民主意识。一九八五年,这些文章结集出版,名曰“野火”。正是这本集子让龙应台这个名字走入了人们的视界。 从《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开始,到《台湾是谁的家?》结束,整本集子都在质...
评分这些天,在想一些事情。 我是不擅长想事的,最容易想糊涂。 好在,经常在想的时候,能碰到也一样想事的人,或者书。这种精神交流,让人很快乐。 本来《野火集》是买来送朋友的,因为多年前看过,没想过重看。但这次无意间拿起,翻开,看到龙应台新写的序...
评分当我们已经习惯了沉默,习惯了忍耐,习惯了可以凑合就不去说话的时候,跳出了个龙应台来,指着我们的鼻子大声责问:“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一瞬间,我竟然无言以对。 《野火集》于1984年出版,发售一月便重印24次,在“解禁”前的台湾可谓是一个出版神话。2004年又出版...
评分按照现在豆瓣的神经程度,估计被删掉的可能性比较大,我就不给管理员找麻烦了,他们还得看着删。原帖放在blog里: http://hi.baidu.com/dancingcandy/blog/item/d29284ccc3462c1a01e9289e.html 我把帖子贴在底下了,帖子删的多了,再多一次也无所谓了。 嗓子痛,鼻塞,咳嗽,...
评分真不知道该怎样评价这本书,每每这时就无比讨厌豆瓣的五星。 当然还是值得推荐的。不填评价等级就不能评价了么? 这本1984年发表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的文字,在那个尚未解禁,将要解禁的台湾,引发了一场“运动”,而我,在2009年龙应台《目送》的读者见面会上买了《野火...
政治三毛
评分20年后读野火,在中国,真觉得十分可笑:1984年台湾的教育、文化、政治问题竟然全部出现在当今中国。龙应台批评台湾的大学生上的是幼稚园,没有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大陆又何尝不是;社会的批判反思者难以得到言论自由,大陆的许多书又何尝没有删减;台湾的年青人纷纷跑去美国,大陆有能力的人才又何尝不是。还有很多对比,跟我读《一九八四》的感受一样:怎么那么像我当下生活的中国。但是,我们有奥威尔,有龙应台吗?还是被打压,送入文字狱?
评分每个大学生都应该读,但也只能大学时代读,如果过了大学时代,看待民主自由的态度应该比这个程度成熟完善很多。只有刚上大学的一腔热血才能不加思考,没有任何建设性解决措施地不停地说,为什么是这样!这样错了!
评分仿佛看到了大陆的前世
评分这种话说多说少都一样,无非是在空中楼台上跳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