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祖籍湖南衡山,1952年生于台湾高雄,1974年毕业于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深造,攻读英美文学,1982年获得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后,一度在纽约市立大学及梅西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1983年回台湾,先在中央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后去淡江大学外国文学所任研究员。1984年出版《龙应台评小说》一上市即告罄,多次再版,余光中称之为“龙卷风”。1985年以来,她在台湾《中国时报》等报刊发表大量杂文,小说评论,掀起轩然大波,成为知名度极高的报纸专栏作家,以专栏文章结集的《野火集》,印行100版,销售20万册,风靡台湾,是80年代对台湾社会发生巨大影响的一本书。1986年至1988年龙应台因家庭因素旅居瑞士,专心育儿。1988年迁居德国,开始在海德堡大学汉学系任教,开台湾文学课程,并每年导演学生戏剧。1988年底,作为第一个台湾女记者,应苏联政府邀请,赴莫斯科访问了十天。1996年以后龙应台不断在欧洲报刊上发表作品,对欧洲读者呈现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见解,颇受注目。自1995年起,龙应台在上海《文汇报》“笔会”副刊写“龙应台专栏”。与大陆读者及文化人的接触,使她开始更认真地关心大陆的文化发展。在欧洲、大陆、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龙应台的文章成为一个罕见的档案。现定居德国法兰克福。
龙应台常常针对一种社会现象,一类具体事物,甚至于一个人、一句话、一件事,给予无情的透视和直接的批评,马上让人心有戚戚焉。这些事,就发生在周围,看得见,摸得着,那么具体、实在、确切;而内中的缘由、涵义、影响、作用,常人似乎无所感,一经点破;立时豁然开朗。
此次重新编整后推出的《野火集》,除了保留作者当年的“野火”文字,附加了作者对此文的感言,或对当时时代背景的补充说明,或观照了对文章产生的现实意义。并邀请二十位华语文学名人如柏杨、余秋雨等,为文或追忆或评析走过“野火时代”的台湾。
龙应台的《野火集》已经诞生20周年了。20年前的1984,被奥威尔灌注了巨大想象力的1984年,我出生了,龙应台的呼喊也开始如野火般迅速蔓延。她锐利而充满理智的言论,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作为新世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我心中充满了太多太多的问号。 现在的大学生还算不算得...
评分看完这本书,确实内心里布满了想法。虽然这把野火是烧在了台湾,因为在当时的台湾,有着太多太多需要烧掉的野草。而如今,中国大陆,需要烧掉的野草更是不尽其数,龙应台的这把野火来到的大陆,也势必烧遍整个中国。 中国的人民敢生气吗?不敢。 中国的环境好吗?非常的糟糕。...
评分《野火集》是我接触的第一部龙应台的作品,初读几篇急火攻心,生生上起火来,读了一半就放下了,换了三毛悠悠然啃起来,果然火气降得快。后来再看到这本书就觉得惭愧,总像是挨骂挨了一半扛不住跑掉了,总要把剩下的那半顿骂挨完才算交代。 再读《野火集》的时候却只...
评分真不知道该怎样评价这本书,每每这时就无比讨厌豆瓣的五星。 当然还是值得推荐的。不填评价等级就不能评价了么? 这本1984年发表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的文字,在那个尚未解禁,将要解禁的台湾,引发了一场“运动”,而我,在2009年龙应台《目送》的读者见面会上买了《野火...
评分当我们已经习惯了沉默,习惯了忍耐,习惯了可以凑合就不去说话的时候,跳出了个龙应台来,指着我们的鼻子大声责问:“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一瞬间,我竟然无言以对。 《野火集》于1984年出版,发售一月便重印24次,在“解禁”前的台湾可谓是一个出版神话。2004年又出版...
二十年前的台北,就是今天的北京……但是你能想象在人民日报上看到这样的社论吗?我们还不如二十年前的人家。
评分她是特殊时期的产物,以一个启蒙者的姿态。这些年她做了些别的事,但是从作品来看,进步倒没见多大。可她仍然在大陆很受欢迎,也许因为我们正处于80年代的台湾吧。
评分有个妹子推荐的,翻两页,不太喜欢龙应台,太怨了,唯一有点看看也就看看台湾当时的一点情况。
评分真的写得很差很差,龙应台,你妈问你为什么不生气?
评分虽相对于台湾,大陆的社会关系、文化背景、历史因素等更加复杂和黑暗,但是同属中华文化而且曾经也经历过极权高压统治,台湾这几十年来一点一滴的变化值得研究,但这是一个不好学的民族,有的更多是自卑和自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