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生,祖籍广东,香港出生及成长。完成大学教育后,于1988年考取国家教育委员会(即教育部前身)特别奖学金,公费入读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课程,学习隋唐史。获得学位后,返回香港,入读香港大学博士课程,专攻中国中古史,1999年取得哲学博士(中国中古史)学位。现职香港树仁学院(私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曾发表《唐前期三省地位的变化》、《晚唐五代的枢密院和枢密使》、《隋文帝与三省发展关系初探》、《“后魏尤重门下官”说新探》等多篇论文。
三省制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本书分五章,从体制演进的角度,将三省制置于整个汉唐制度演进的环节中加以定位,并以门下省作为研究中心。在理清汉魏南北朝门下省演变线索的基础上,特别研究了隋及唐初三省的发展、门下省与中书省地位的升降变化等,资料充分,分析入理,对海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亦有客观的评价,便于读者取鉴与利用。
从门下省的角度来审视三省制变迁,史料较翔实,不过有些推论值得商榷。譬如:从门下省封驳与劝谏的职责来看,诸如魏征这样的强势谏臣,其突出的个人作用是否与部门的主导地位正相关呢?窃以为,有时情况恰恰是相反的。
评分从门下省的角度来审视三省制变迁,史料较翔实,不过有些推论值得商榷。譬如:从门下省封驳与劝谏的职责来看,诸如魏征这样的强势谏臣,其突出的个人作用是否与部门的主导地位正相关呢?窃以为,有时情况恰恰是相反的。
评分从门下省的角度来审视三省制变迁,史料较翔实,不过有些推论值得商榷。譬如:从门下省封驳与劝谏的职责来看,诸如魏征这样的强势谏臣,其突出的个人作用是否与部门的主导地位正相关呢?窃以为,有时情况恰恰是相反的。
评分从门下省的角度来审视三省制变迁,史料较翔实,不过有些推论值得商榷。譬如:从门下省封驳与劝谏的职责来看,诸如魏征这样的强势谏臣,其突出的个人作用是否与部门的主导地位正相关呢?窃以为,有时情况恰恰是相反的。
评分从门下省的角度来审视三省制变迁,史料较翔实,不过有些推论值得商榷。譬如:从门下省封驳与劝谏的职责来看,诸如魏征这样的强势谏臣,其突出的个人作用是否与部门的主导地位正相关呢?窃以为,有时情况恰恰是相反的。
自己的部分也就三分之二吧。。。前面大量搬祝总斌书,有的大面积相同还不注明。而且有个毛病,引那么多祝总斌,为什么有的已经得其辩证的问题还从旧说呢?自己写的部分还是有创见的,对门下省算是写的相当清楚,对三省地位浮沉也有精当见解,对前人部分旧说亦有廓清之功。可惜中书省讲的太少了,还得再看他书。
评分读过两遍
评分何谓“活的制度史”?依我个人理解,无非是要关注制度运行中的变数,这个变的核心就是要把握人的因素。制度由人而定,又会因人而异,过高强调制度对执行者的约束力属于理想化。中国古代之以为人治、专制社会,无非是因为制度本身没有绝对的束缚性,甚至成为权力斗争的工具,特别对于皇权而言。本书名义以隋唐门下省的变迁为考察中心,但除了追溯门下省的起源、发展,其与中书省的地位变化及迁转,实际上以三省权力的升降为重心,结论隋唐时期宰相的权力没有制度化的保障,其升降仍然是根据君主的信任和好恶,但实际上这也不过是专制政权的普遍状况。
评分何谓“活的制度史”?依我个人理解,无非是要关注制度运行中的变数,这个变的核心就是要把握人的因素。制度由人而定,又会因人而异,过高强调制度对执行者的约束力属于理想化。中国古代之以为人治、专制社会,无非是因为制度本身没有绝对的束缚性,甚至成为权力斗争的工具,特别对于皇权而言。本书名义以隋唐门下省的变迁为考察中心,但除了追溯门下省的起源、发展,其与中书省的地位变化及迁转,实际上以三省权力的升降为重心,结论隋唐时期宰相的权力没有制度化的保障,其升降仍然是根据君主的信任和好恶,但实际上这也不过是专制政权的普遍状况。
评分考据详细 相对来说读起来没那么枯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