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萨姆塞特·毛姆(1874—1965),英国著名作家,被誉为“最会讲故事的作家”,整个英语世界最畅销的作家之一。毛姆是一位成功的多产作家,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和戏剧领域里都有建树。不过毛姆本人对自己的评价却很谦虚:“我只不过是二流作家中排在前面的一个。” 毛姆最知名、最畅销的小说《人性的枷锁》(1915)在其去世前的销量就已超过了一千万册。除长篇外,毛姆还是一个出色的短篇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有一百多部。1946年,毛姆设立了萨姆塞特·毛姆奖,奖励优秀的年轻作家,鼓励 并资助他们到各处旅游。1952年,牛津大学授予毛姆名誉博士学位。1954年,英王室授予他“荣誉侍从”称号。1965年12月16日毛姆在法国尼斯去逝。
这是一本记录中国之行所见所闻的纪游体散文集。关于毛姆来华及其具体时间,时下说法不一:一说是一九二○年,一说是一九二一年;记得好像在哪里还读到过一篇文章,说毛姆根本就没到过中国,这部书是他根据别人的讲述写就的。这一论点我当然极不赞成。我曾几次阅读此书,我深信这是没到过中国的人所不可能写出的。不过这年头大家都爱标新立异,招徕视听,因而见多不怪也就不必计较,只要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不被否定就行了:这是一部与中国有关的书,最初出版的时间是一九二二年。
还有一点亦需说说,该书的英文版书名为《On a Chinese Screen》,有的书将其译为《中国一览》(如浙江人民版的《天堂之魔——毛姆传》),有的译为《中国剪影》(如海南版的《辜鸿铭文集》),而我所收藏的这个小册子则译为《在中国屏风上》,我觉得这个书名最好,我很喜欢。
毛姆的《在中国屏风上》算不得是深刻的中国观察,毕竟他于1919年至1920年顺长江溯游而上的游历只有几个月的光景,对于如此幅员辽阔的国家,恐怕没有任何人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形成如何深邃的认知。毛姆很知趣及熨帖地将自己的这系列游历文章名之为“在中国屏风上”,即意味...
评分《在中国屏风上》这个名字就好,是赏玩,又是隔阂。 看这本书,就会觉得作者,看大自然,总是带着孩童的眼光,充满好奇的凝望、欣赏,发自内心的赞美、热爱,而看人,却总是歪着头,斜着眼,可能叼支烟,一副玩世不恭却又洞若观火般,看出最优雅背后的最可笑,是讽刺的,嘲弄的...
评分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人评选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不分古今,莫辨日外。结果第一名毫无悬念地是莎士比亚,第二名则让西方人吃了一惊:Somerset Maugham。毛姆在西方正典中没有位置,一不留神就划归到“二流作家”行列,精英们不一定喜欢他,嫌他不够沉重;普罗大众也不一定...
评分在中国屏风上,这个名字本身已经将我打动。在不大的封面上,是昏黄的背景。一个面相难过的中年妇人,站立在一根根向上竖起的鸢尾花的右面。她面容苍老憔悴,方形的脸,细长的凤眼,颧骨突出,嘴唇很厚,眼睛下面有着浓重的阴影,她似乎挽着髻。这张脸就是李小龙或者刘玉玲,也...
评分从图书馆里借出来,慢悠悠地读完这本书,读的时候时不时会翻回到封面看几眼;我就是总是觉得题目的翻译不够味。但丝毫不影响这是一本好书,养眼的是毛姆轻松流畅的笔风,每一篇短小精练,让人想着,如果手边有点零食该多好^^。 从头到尾的闲适之中偶尔穿插着一段深刻的话,...
l 毛姆眼中的“英国人在中国”。那些自大的英国佬在殖民地自以为是的心态真是可笑,希望中国永远不再被侵略占领。
评分毛姆的中国见闻,对于中国总有雾里看花,隔岸观火的味道,带着人道和温情,看中国人一方面是勤劳善良孝顺,一方面是沉闷,乏味,灰白色,困苦和重负.而主要还是写在中国的外国人,他们的势力,虚伪,厌烦情绪,憎恶感...冷静灵巧的短短几笔,记下了一路的情景和心中所感,每篇结尾总是惆怅而寥廓
评分翻译时常丢颗苍蝇让我恶心——可能是穿越到现在用了GOOGLE翻译?
评分并非是书名那样让人误以为“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这样俗段…
评分并非是书名那样让人误以为“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这样俗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