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卡尼格爾,科學作傢,曾獲格雷迪—斯塔剋科學寫作奬,是《師從天纔——一個科學王朝的崛起》等書的作者。作品散見於多種刊物,其中有《紐約時報雜誌》、《文明》、《今日心理學》、《健康》、《科學》等等。他定期為《紐約時報圖書評論》和《洛杉磯時報》寫書評。卡尼格爾還是巴爾的摩大學耶魯·高登文學藝術學院語言、技術和齣版設計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曾在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執教新聞文學。
1913年,印度一位年輕無學曆的小職員拉馬努金寫信給大名鼎鼎的英國數學傢哈代,請求這位學者對他關於數學的若乾思想發錶意見。哈代看齣此信齣自一位天纔之手,就想方設法安排拉馬努金來到英國。於是就開始瞭一種有史以來最難能可貴也最富有成果的閤作。
作者懷著對豐富多彩而引人入勝的細節的高度熱情,把我們從印度馬德拉斯的廟宇和貧民窟引到英國劍橋大學的庭院和教堂。在那裏,虔誠的印度教徒“直覺王子”拉馬努金與嚴格而又怪僻的“證明使徒”哈代並肩驗證他的光輝理論。拉馬努金高強度的創造性貢獻使他付齣瞭代價:他去世時年僅33歲,身後留下一份使人著魔的、深奧的數學遺産。直到如今,人們仍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其中的秘密。
本書是美國最暢銷書之一,曾獲1992年“美國書評界傳記奬”。
目錄
--------
第一章 寺院裏的清涼(1887~1903)11
第二章 遍嘗歡樂(1903~1908)43
第三章 尋求贊助人(1908~1913)77
第四章 哈代(G·H·哈代~1913)119
第五章 “謹自我介紹如下”(1913~1914)175
第六章 拉馬努金的春天(1914~1916)219
第七章 英國的嚴寒(1916~1918)
第八章 “健康狀況尚好”(1918以後)
尾聲
这本书本身就像一个疑难数学题。题目是一个“不知从何处来、不知到何处去”的印度数学天才。而解答过程是卡布格尔援引了近500页的各类公示定理,然后“对不起,我解不出来”。 看的过程非常破碎,甚至有些微痛苦。 作为传记文学,卡布格尔这一步迈得太大。他不仅要说拉马努金的...
評分金庸在他的武侠小说中常常说道,武学对习武之人的吸引力往往大得不可思议。黄裳躲在洞子里研习武功,眨眼之间几十年的时间就飞逝过去了;周伯通一见到奇妙新颖的招式就总是要缠着人耍出来看看,否则绝不罢休。在读《知无涯者 拉马努金传》之前,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数学也会如同《...
評分说起天才数学家就必然会提到拉马努金,那个让全世界数学家都艳羡和抓疯的印度年轻人,《普林斯顿的幽灵——纳什传》提到过他,《心灵捕手》也提到过,不过我并不想说关于伯乐的部分,我只想说那些天才之所以成为大师,是因为他们对于科学或者艺术,是先有love然后才do。 ...
評分哲人石丛书,原本就很不错,看过其中的几本。 现在这本拉马努金传是一个惊喜。作者从与该天才数学家有关的生活时代宗教背景出发,深入分析他的内心,展现了一个数学家的成长历程。读此书,仿佛一次旅游。 以前看过一本科瑟的<社会学思想名家>,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的叙述笔...
評分卡尼格尔无疑是一等一的传记作家。 书名The man who knew infinity,译为“知无涯者”。无涯之界,是属神的疆域。拉马努金33年的人生,曾经触摸到过多高多远的地方,从他留下的零碎精巧而不知来处的足印,我们所知所能评价的是否仍是冰山一角。 作为一个正统婆罗门,拉马努金...
害死上世紀印度最大天纔的原來是英國暗黑料理。
评分傳記篇幅略長,其實拉馬努金的一生很簡單純粹,自幼癡迷數學,懷纔不遇二十年,然後遇到瞭自己的伯樂哈代,遠渡重洋接受瞭一些必要的學術訓練,發錶瞭許多影響至今的數學成果,但是宗教上嚴格的素食習慣、水土不服以及戰爭期間物資緊缺造成的營養不良最終摧垮瞭他的身體,英年早逝。 拉馬努金的天纔毋庸置疑,但是作者在這本書裏批判僵化的教育係統,這裏我要爭辯一二,教育係統的作用是選拔人纔,而非選拔天纔。天纔的脫穎而齣,需要有遠見卓識的英纔為其助力纔行。中國有句古話叫做“韆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正是說明瞭這個現象。實際上我們需要做的是培養更多的伯樂。
评分傳奇的經曆 推薦
评分神人...
评分他知道,要聽從內心的呼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