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问世于1864年(同治三年、太平天国十四年),在这一年里,有好几位后来一度影响学问思想界的大人物出世,比如,德国的韦伯、英国的霍布豪斯、西班牙的乌纳穆诺以及后来成为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代表之一的席勒。这些人物无不表明,那个时候,欧洲的学术思想正前浪推后浪地向现代化迈进,与现代“学术规范”接轨。 而本书却似乎不合时宜地研究古希腊—罗马的“宗法”制度,全书共分五卷,前三卷依“信仰”—“家庭”—“城邦”的顺序论述古代的城邦政制,从而表明,古代的城邦政制基于宗教信仰和家族制度;第四卷论述古代的“平民革命”,第五卷论述古代城邦制度的消失。
将宗教置于“古代社会”的核心,可以说是对启蒙学理的拨乱反正,和完全无视宗教的孟德斯鸠对比之下,显得充满说服力。和韦伯、麦克卢汉等人对社会变迁的论述结合起来看,有助于拓宽现代学术过于细化局限的视野,而且为麦克卢汉天马行空的论断提供了论据。 不过这本书的弱点,一...
评分最初看到這作品,是在書局的架上,它是本不起眼,由輔大推出的小書。翻譯者是有名的學者李玄伯(宗侗)。後來筆者在豆瓣逛,發現一本《古代城市》(又譯《古代城邦》),看資料跟原作者後才發現,原來《希臘羅馬古代社會研究》跟前述《古代城市》本是相同作品不同翻譯啊。 Numa De...
评分最初看到這作品,是在書局的架上,它是本不起眼,由輔大推出的小書。翻譯者是有名的學者李玄伯(宗侗)。後來筆者在豆瓣逛,發現一本《古代城市》(又譯《古代城邦》),看資料跟原作者後才發現,原來《希臘羅馬古代社會研究》跟前述《古代城市》本是相同作品不同翻譯啊。 Numa De...
评分古希腊、古罗马的书也看了不少了,大都只是重复所谓古希腊、古罗马是西方个人主义和民主制度起源的那些论调。可这本书完全不一样,作者偏偏从宗教研究入手,否定了我们对古希腊、古罗马过于美好的想象,告诉我们:从本质上来讲,古希腊、古罗马不过是在宗教、氏族制外套了...
还好的!
评分本书“为了结束对古人的模仿”,作者的逻辑是基于历史梳理的,他打破今人对自由的迷信,在于揭示了历史的自有逻辑:动力源自信仰的变化,呈现出社会结构的变化:城邦由家庭到氏族怎样产生,又是怎样逐步瓦解。而信仰是主要的但不是必然的原因。就像他强调的:宗教和社会进展是同时的。
评分大意:家庭宗教的衍生形成了城邦,这种宗教的解体标志着城邦解体。但我怀疑是否宗教真的在城邦形成中有这么决定性的作用
评分还好的!
评分古代城邦政治与现代自由主义之间没有任何关系,这是阅读此书者必须注意的前提。古代城邦,是一个根据习俗、礼仪、宗教、血族凝结的共同体,个体只是这一严酷宗教礼法的奴隶。在此,人是手段,不是目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