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

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云南教育出版社
作者:纳日碧力戈
出品人:
页数:297 页
译者:
出版时间:2000年10月1日
价格:20.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41517907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人类学
  • 族群研究
  • 纳日碧力戈
  • 族群
  • Anthropology
  • 认同
  • 文化人类学
  • 多元一体
  • 现代性
  • 族群认同
  • 文化建构
  • 社会整合
  • 多元文化
  • 身份政治
  • 民族学
  • 社会学
  • 历史建构
  • 文化认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基金项目《民族文化与多元一体》和1996年国家人事部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重点资助金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关系新观察》的研究成果,重点介绍和讨论了国内外的族群理论,突出前沿,填补了国内族群理论研究的空白。

本书在辨析族群、种族和民族的名实源流的同时,介绍了国外族群理论,对族群作新的观察和分析;在讨论中国族群观念的时候,分析了民族识别和民族区域自治的背景,强调了种族、族群和民族的互相渗透;还深入分析了语言和族群文化、民族与国家、多元一体与民族主义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中国族群生活方式的变迁;最后,展望了族群理论的一些新视角和发展趋向。

族群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具有超强的生命力,也具有非凡的可塑性;容易适应“国家话语”,为多种社会冲突和社会革命提供了动力,既给人类带来希望和信心,也同样容易引起兵戎相见。族群研究要通过揭示族群的本质和演变,使人们超越偏见,增加宽容,让国际和平多几分希望,这,就是本书用意所在。

作者简介

纳日碧力戈,男,蒙古族,1957年10月30日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198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获法学(民族学)硕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民语三系,获文学(语言民族学)博士学位。1992~1994年获英国外交部高级奖学金和三一学院牛顿基金“蒙古及内亚研究室——共同保障委员会”奖学金赴英国剑桥大学做社会人类学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社会文化人类学理论研究和田野实践,尤其关注族群理论和象征符号。1996年始承担国家教委和人事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项目《现代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人文生态》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关系新观察》。1997~1999年参加福特基金会资助项目《南昆铁路建设与沿线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课题,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田林县潞城乡各烟屯的蓝靛瑶社区进行了累计5个多月的田野调查,并发表了调查报告;1998年开始参加中国台湾清华大学《亚洲季风高地与低地的社会与文化?云贵高原的亲属与经济》课题,在同一地区做田野工作。著译有《姓名论》、《种族与民族概念的互渗与演进》、《文化的解释》(合译)等专著、译著、论文、译文100余部(篇)。

目录信息

第一章 族群的解析
第一节 族群、种族与民族:名实之辨
第二节 族群的结构、符号和实践
第三节 族群新观察
第二章 族群理论诸说
第一节 族群原生论
第二节 族群现代—想像论
第三节 族群神话—符号丛论
第四节 族群边界论
第五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族群理论
第三章 中国的族群观
第一节 种族观念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种族、族群和民族的互渗
第三节 民族识别
第四节 民族区域自治
第五节 现代背景下的中国民族
第四章 语言和族群文化
第一节 语言的性质
第二节 语言和族群思维
第三节 语言、咒语和神话
第四节 语言和姓名
第五节 语言强势与政治操作
第五章 民族与国家
第一节 民族文化与国家政治
第二节 全球开放与国家疆界
第三节 隐喻和转喻的跨文化置换
第四节 理想与现实
第六章 多元一体的评析与民族主义的讨论
第一节 放群与国家多元一体的人类学背景
第二节 中国的民族主义及其概念分析
第三节 民族的构建与流动的边界
第四节 对民族主义理据的商榷
第五节 族群社会记忆与民间信仰
第七章 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中国族群生活方式变迁
第八章 结语:族群研究的文本化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我手里这本不是盗版的,那么我就要怀疑作者到底是不是久闻的那个纳日碧力戈了。

评分

主要算是对国外各种经典民族/族群理论的介绍,略嫌框架板滞,丰实有余,融贯不足。

评分

纳日老师结课的第一周,想他????族群研究课是本学期最大的收获之一,尤其是原生论与家庭隐喻,几乎直接启发了我毕业论文中保留的“阶级情的隐喻和转喻”问题(来自于《红灯记》“抽象的骨肉情”与“具体的阶级情”讨论)。如果未来继续深化这一问题,族群理论必会引入其中。另外,我不认同纳日老师理论功底差这一评论,因为其所有的理论判断都建立在明确的现实问题之上,背后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哲学支撑,体系闭合,很少进行发散性联想和讨论。最后,时事变幻让我深刻感受到族群理论的必要性,无论是种族、民族还是民族主义。简直应该人人都学习一下。

评分

读完了,但真心没啥印象了,理论水平不够,无法产生共鸣?

评分

如果我手里这本不是盗版的,那么我就要怀疑作者到底是不是久闻的那个纳日碧力戈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