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爾‧李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
猶太裔波蘭人,一九四六年生於波蘭中部的羅茲,父母是大屠殺的倖存者。一九五七年舉傢遷往以色列,一九五九年定居紐約。從小音樂造詣頗高,善於演奏手風琴。後來立誌成為建築師。建築作品遍佈世界各地,有柏林猶太博物館、歐斯納布呂剋努斯包姆美術館、曼徹斯特帝國戰爭博物館;正在進行的博物館興建案有丹佛美術館、多倫多皇傢博物館、舊金山猶太博物館;在瑞士、義大利、德國、英格蘭、愛爾蘭都有文化及商業閤作案。一九九○年創立李伯斯金工作室(Studio Daniel Libeskind),並擔任首席設計師。二○○三年二月獲選為紐約世貿中心重建案的總體規畫建築師。
「我要我的建築優雅而自然地老去。」
也許,我們從沒想過建築可以是一個敘述體,一個療癒空間,重建歷史論述。
李伯斯金的建築作品,迴歸地方、文化、族群、個人的歷史,聆聽石頭的聲音,講述流動的時間故事。傾斜的地闆、不成直角的牆角、圓弧的屋頂、偎著罅隙透現的光、無盡反射摺射的水晶體,沒有一個空間不讓人駐足反思──從刻滿世代傷痕與哀悼氣氛的猶太博物館,到垂垂老矣的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旁的螺鏇體,拆解衝突本質的帝國戰爭博物館,重現畫傢密閉幽室的努斯包姆美術館,乃至世貿重建案中呼應自由女神火炬的「自由塔」,將雙塔崩塌時刻凝結的「光之楔」。
本書除瞭闡述建築師自己的創作理念,更穿插他對生命、傢族、文化根源及對建築這個行業的省思。讀者被感性、詩意的文字綿密包裹之際,無意中或許會找到猶太博物館中那扇不存在的門。這不隻是一本建築師的迴憶錄。
读完这本书,觉得建筑二字似乎变得越发的沉重了,承载的太多。自己也越发佩服起那些完成自己作品的建筑师了,意象的实现所要付出的是怎样的艰辛。 生活的琐碎渐渐让我们迷失了曾经的梦想,丢失了冒险的勇气。那份执着是否还可以找回来呢?尽管书中不免有自夸之嫌,但是自己确实...
評分 評分如果我来做书的封面,不会有这么多话。这些固然说得很好,但是配不上内容。《匡溪行》原来看过,我从里面看不出丹尼尔•李布斯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只能想象着张永和自己的样子,不知为什么张永和总是不让我觉得亲近。不像董豫赣,不过见到老董之前读他的书我也不知道他有那...
評分1 自由与自由塔代价非凡。 2 城市是由人类的梦想建立起来的,有时候我们会忘记这一点。 3 设法建造通往未来的桥梁,这听起来很做作吗?我希望不会。因为建筑不该多愁善感,缅怀过去;应该对我们的时代发声。光线、声音、看不见的力量、鲜明的空间感、对历史的尊敬,都在...
颱灣的譯名太瓊瑤瞭。。我按照龍老師的說法搜到這本,看瞭下大陸版的翻譯原來就是《破土》那本書。。。
评分不太像一本專業書,組織架構一如其建築作品,另闢蹊徑,也貴在有真誠而坦率的披露。
评分用淺顯的語言講瞭建築的靈魂和文化。
评分颱灣的譯名太瓊瑤瞭。。我按照龍老師的說法搜到這本,看瞭下大陸版的翻譯原來就是《破土》那本書。。。
评分用淺顯的語言講瞭建築的靈魂和文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