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达为两名作者合用的笔名。他们都于1952年出生在上海,1978年进入大学。现居美国。作品有“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个梦想》,以及《带一本书去巴黎》。译著有《汉娜的手提箱》、《克拉拉的战争》、《盖比橱柜的秘密》等。
“近距离看美国”之四《如彗星划过夜空》,依旧是以书信形式来表达内容。全书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通过记述发生在1787年美国费城制宪会议前后的一系列故事,梳理美国宪政民主从源头、发展到相对成熟和付诸实践的基本过程。作者循着制宪会议的进程,一步步讲述并层层推出对美国宪法中有关制度设计的思想土壤、历史机遇、基本理念的思考;描述出美国早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面对各种不同的思想观点,遵从游戏规则,于交锋和妥协中显示的政治智慧。同时也对美国宪政制度中可忧虑的问题和历史的局限等做了分析。
我们仍在仰望星空 周重林 今天看来,正是林达培养了中国一大批具有美国意识的年轻人。说起美国的时候,林达成为一个避不开的名字。他和他的著作早已成为认识美国的启蒙读物和经典教材。在书店看到《如彗星划过夜空》,我给一位师兄电话,以激动的心情告诉他,林达又...
评分本书是林达近距离看美国系列的最后一本,也可以说是对前面三本书内容的总结和补充。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书主要阐述的要点,我想先来回顾一下前面的三本书。 第一本《历史深处的忧虑》谈到美国建国者在制定宪法时所表现出的对国家这个庞大权力机器的担忧以及美国人民的生存之...
评分林达夫妇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可谓是美国政治体制的科普启蒙教材执牛耳者,前面的三部曲都不错,但是这个第四部怎么看怎么像是在炒冷饭,基本观点在前面的3册以及边走边读、带一本书去巴黎都已经出现过很多次了,况且如果真是说要了解美国宪法,任东来的影响美国的25个宪法大案似...
评分这段时间,搜狐博客访问速度持续下降,导致我极其郁闷。每次有想写的欲望的时候,页面总是刷新半小时也出不来。似乎不是搜狐那边的原因,应该是学校网络问 题。现在访问三大门户网站,除了网易之外,访问搜狐和新浪明显变慢,据说是局域网中充斥着arp攻击的原因。不明白,但还...
评分一位国际经济法的老师极力推崇林达的作品,说百看不厌,我一直奇怪关于宪政与民主,一向都是晦涩无趣,如何当作枕边书闲读?带着这份好奇去书店,书的名字还真让人吃惊,《如彗星划过夜空》可倒真像散文集的名字了。 书本就轻薄,再加上以书信的形式来表达内容,读起来...
1,美国的先贤 在相对理想化的环境中(没有外力政治干扰而国内民智未开),按照自己对民主和自由的理解,实施了一场伟大的社会政治试验,而事实证明了他们的远见和伟大。毕竟“伟大”一词用在政治家身上实在少而又少。 2,在新闻自由和国家安全两难的选择之间,美国最终选择了新闻自由,这是把“政府之恶”圈在笼子里的最好的防范工具。 3,有的时候我在想,所谓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除了一些基本的条件之外,其实还是看谁的政府和国家少犯错误。那些为了一些少数精英“脑子想象中的目标”而利用国家机器、发动全体国民不惜一切代价、不管黑猫白猫的国家行为,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他们的少数派目标(这也往往被自诩为执政的成功和合法性),但与因此造成的整体性社会价值伤害和国家结构失衡导致的错误和损失相比,会严重不对等,而这样的结局,从大历史角度看,还不如不去做那些一意孤行的事情,还不如让社会在形成基本的公平公正、保障自由的社会法则基础上,自然发展去更好些。也就是说,政府绝对不能替代人民选择。 4,相对于前面的三本,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评分本书的后半部分讲述了美国的反越战运动中,《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在披露所谓的“五角大楼秘密文件”中,凭借宪法赋予权利与司法部抗衡,最终成功捍卫新闻自由的历史。大法官在最后判决中说:“没有一个自由的、获得了充分信息的新闻界,就不可能有脱离蒙昧的人民。”
评分什么样的土地,孕育什么样的制度。
评分五角大楼的案子看起来真的步步惊心,遥想起当年的苏报案,也算中国报业历史上的一座丰碑,49年之后,真正的媒体和有良心的报人在中国绝迹,只是这一次焚书坑儒的不止有他们,还有我们自己。不看书了,我们有网络了,不当儒了,拿钱埋了我吧。
评分再次让我坚信,渐进而非革命才能真正变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