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学者、作家。1952年5月13日出生于北京,1968年去云南插队,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商业管理。1984年至1988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后回国,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后辞职专事写作。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
这本书里除了文化杂文,还有给其他书写的序言与跋语。这些序言与跋语也表明了我的一些态度。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轻松的随笔。不管什么书,我都不希望它太严肃,这一本也不例外。
——王小波
周围有不少人崇拜王小波、迷恋王小波,这引起了我的好奇。于是在若干年前弄了一本《黄金时代》看,因为写的是那个特殊的年代,所以内心中怀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除了对其中关于性的一些东西怀有一定兴趣外,其风趣的行文风格也给我留下了一些印象。但是,说实话,只要是涉及...
评分在任何一个所谓圈子里,不管它是什么圈,艺术圈也好,文学圈也罢,甚至是猪圈,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异类。王小波笔下这只特立独行的猪,便是这么个异类。 说它“异”,自然是有原因的。在这个生活都被设置好的猪圈里,所有的猪被赋予的使命便是长肉或是配种,猪们倒也知足...
评分王小波死的时候,据说墙上有许多他挣扎时留下来的牙印,这样的结束有着不言而喻的痛苦。但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受着王小波的影响,读他的作品,试着像他一样生活。 王小波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 在他死后的若干年里,自由派开...
评分用匕首或者小刀来形容一个作家的文章,算是一件很过瘾的事情。多少年真能当此誉者,也只有一个鲁迅先生。才情、思想兼备的大先生,如愤怒的公牛一样,教人胆寒!只是先生余下的火种,没有几人真能延续下去,有一个聂绀弩,文采倒是不错,只是还是受阶级教育太深,火气大了,难...
评分几天前读完了王小波的随笔《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很是喜欢.这虽是读他的第一本书,可对其人却是久仰大名.消化了两遍,觉着小波确是人如其书名--特立独行!难怪在他走后这许多年还有那么多人怀念他,喜爱他和他的作品. 王小波说他最不喜欢的一种文学体裁就是杂集...
并不似很多人说的那般好,特立独行的猪这篇当然是不错,但是其它各种杂文的水准,实在是太过一般,口吻也没有小说里的味道,还不如给李银河的情书耐读——但即使是后者,读久了也不耐读了。比如书中论网络,论学习之类,都是常见的说道,语言意外的很质朴,但仔细想想,也是理应如此的了。小说远胜杂文
评分并不似很多人说的那般好,特立独行的猪这篇当然是不错,但是其它各种杂文的水准,实在是太过一般,口吻也没有小说里的味道,还不如给李银河的情书耐读——但即使是后者,读久了也不耐读了。比如书中论网络,论学习之类,都是常见的说道,语言意外的很质朴,但仔细想想,也是理应如此的了。小说远胜杂文
评分并不似很多人说的那般好,特立独行的猪这篇当然是不错,但是其它各种杂文的水准,实在是太过一般,口吻也没有小说里的味道,还不如给李银河的情书耐读——但即使是后者,读久了也不耐读了。比如书中论网络,论学习之类,都是常见的说道,语言意外的很质朴,但仔细想想,也是理应如此的了。小说远胜杂文
评分看完王小波的杂文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个杂文集我不大喜欢。里面多篇文章都与他的另一个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重复,而且也写得不太好。仅仅有若干篇可以引发共鸣,例如《海鸣威的<老人与海>》。多篇文章所表达的观点是重复的,显得很累赘。想看王小波的杂文,只看《沉默的大多数》就可以了。
评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写的真好,但他的杂文看久了就是一个腔调,最关键的是连形容词都不带变得。癔症和扬尘舞蹈频率最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