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特雷阿蒙(Lautréamont,1846—1870),法国诗人,本名伊齐多尔·迪卡斯(Isidore Ducasse),生于乌拉圭,父母均为法国移民。1859年被送回法国上学,不久开始写诗。《马尔多罗之歌》的第一支歌于1868年匿名发表,1869年,全书付印,只是出 版商震惊于内容的大胆,拒绝发行。1870年,又出版了两册《诗》,这就是他全部的创作了,同年11月在巴黎去世,年仅二十四岁。洛特雷阿蒙不多的创作对现代艺术与文学,尤其是超现实主义者产生了巨大影响,被称为“大天使般的爆破手”。
车槿山,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导,著有《二十世纪法国文学史》(合著),译有《后现代状态》《象征交换与死亡》等。
读马尔多罗之歌的时候非常顺畅,仍可用“一泻千里”来形容= =言语里的那种恶心之感是好多cult film也不能达到的效果。19世纪这样的作品,惊世骇俗可见一斑,Lautréamant,或者叫他Isidore Ducasse,可谓预言了后世恶之美的种种发展轨道。 纯粹的言语的快感真的是无可比拟的,...
评分马尔多罗之歌实在是一本容易被误读的书,正如作者本人在开头提醒的那样,“愿大胆的、一时变得和这本读物一样凶猛的读者不迷失方向,找到偏僻的险路,穿过荒凉的沼泽——这些阴森的、浸透毒汁的篇章;因为,如果他在阅读过程中疑神疑鬼,逻辑不严密,思想不集中,书中散发的致...
评分人的强大本质是一种拒绝非一致的病态。我的强大不是追求出来的,是受禀赋和氛围影响出来的。我家人从来没有给我支撑,他们使我知道没有人该被你(主动)靠、小孩要听父母那些‘不能靠任何人’的要强的话、不能靠、靠也没有意义、没有人能靠得住、(主动)给你靠。这种一致性当...
评分马尔多罗之歌实在是一本容易被误读的书,正如作者本人在开头提醒的那样,“愿大胆的、一时变得和这本读物一样凶猛的读者不迷失方向,找到偏僻的险路,穿过荒凉的沼泽——这些阴森的、浸透毒汁的篇章;因为,如果他在阅读过程中疑神疑鬼,逻辑不严密,思想不集中,书中散发的致...
评分这样的书,用母语写成时,不知有多么可怕的破坏力量,这种力量在翻译的过程中大部分消散了。但是,即使是面对遗骨,我们也能够想象出一只巨兽凌肆大地时的勇壮。
有毒......
评分◆河南人民出版社 16岁收入,因为去买书下午的课还迟到了 = =
评分不能欣赏…
评分当年也激动的手抄过一遍 ,如今看来,许多看似矛盾的话是有逻辑关联的,并非仅仅是修辞效果,比如广为流行的这句 「 一架缝纫机和一把雨伞在解剖台上的偶然相遇 」,那时的雨伞是布做的吧 ,由缝纫机织布到伞是一个创造过程 ,在解剖台上是一个分解过程 ,,
评分不能欣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