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桑塔格(1933~2004年),她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芝加哥大学。1993年当选为美国文学艺术学院院士。她是当前美国声名卓著的“新知识分子”,和西蒙·波伏娃、汉娜·阿伦特被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2000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2001年获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并获得2003年度德国图书大奖——德国书业和平奖。
《关于他人的痛苦》是苏珊·桑塔格继《论摄影》之后又一本关于摄影的专著,也是她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这本书聚焦于战争摄影,探讨影像反映出的人的痛苦与观者之间的关系。惨不忍睹的影像尽管能唤起观者的悲悯之心,但人们的无能为力感更让这些在生活中无孔不入,又格格不入的影像显得多余而荒诞。若不经思考而直接相信影像之内容,我们的道德判断力只会愈来愈弱。桑塔格以纯文字书写影像,为观者提供思考空间以正视“他人的痛苦”。
《关于他人的痛苦》 苏珊•桑塔格 上海译文出版社 伍尔夫在这本书开头所要挑战的,正是这个“我们”:她拒绝让她的对话者把“我们”视为理所当然。 所有照片都有待说明文字来解释或篡改。 二零零一年九月十一日世界贸易中心所遭到的攻击,在那些逃出世贸大楼或就近观看的...
评分在胶卷机还十分普及的年代,在按下快门之前,人们是十分慎重的:精心挑选拍摄地点、左右调试镜头角度、反复琢磨上镜姿势……在按下快门之后,还得小心胶卷曝光、拿到暗房冲洗。经过耐心的呵护和等待,照片才能最终成像,在去照相馆的路上就开始欢欣鼓舞,拿到装着照片的纸袋,...
评分《关于他人的痛苦》 苏珊•桑塔格 上海译文出版社 伍尔夫在这本书开头所要挑战的,正是这个“我们”:她拒绝让她的对话者把“我们”视为理所当然。 所有照片都有待说明文字来解释或篡改。 二零零一年九月十一日世界贸易中心所遭到的攻击,在那些逃出世贸大楼或就近观看的...
评分我认为,每个人都无法深切真实地体会到别人的痛苦。任何同感或类似的体验都是肤浅的。这可能是我们人类的生物特性所决定的,作为一个个体,我们本身的感受,包括快乐与痛苦,已经让我们近乎于无法承受了,所以任何来自他人的消息,都只能做肤浅的了解,也就是当作谈资来说别人...
评分我想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话题——他人的痛苦。 本书的台湾译名是《旁观他人之痛苦》。在别人正在遭受种种惨无人道、暗无天日、悲苦不幸、生离死别的痛苦时,我们所做的不过是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按下电脑,点击IE,一边看着俊男靓女惹火的商业广告,一边游览被诠释的所谓新闻影...
战争是常态,和平是意外。那些著名的描述战争的惨无人道以达到反战效果的照片有一些是策划拍摄,有一些在事实的基础上被摄影师动了手脚。人们对于他人的痛苦有着或多或少的愉悦,观看他人的痛苦会带来某种生理快感。痛苦不应该被比较。战争摄影似乎是为政治服务,为当权者服务。他们决定了哪些可以被观看。和平就是为了忘却。为了和解,记忆就有必要缺失和受局限。对人们忽视他人的痛苦之行为感到理解,那是一种人之常情。但不要理解自己,不要原谅自己的冷漠。人性极其复杂,战争亦是。但人性有好的一面,战争永远也不会有。
评分接续了《论摄影》中的问题,并且引入了一个更为迫切且现实的维度:战争。桑塔格最令我心动的地方正在于直面公共领域问题的激情与勇气。影像本质上还是理解与呈现世界的方式,是文字的衍生物,当桑塔格比较文字与摄影之像的区别时,她仿佛是一个现代的莱辛,解读着现代版的拉奥孔的故事。除了附录中对布什执政期间“虐囚门”摄影的强烈控诉外,并没有给出一劳永逸的判断,关于战争中影像记录的思考随着不同战事以及摄影技术、摄影观念的变革而“情随事迁”,思考的立足点蔓延至德行、记忆、死亡等命题上,对于“窥视”以及“观看”的讨论,可以和约翰·伯格、劳拉·穆尔维的观点对照。痛苦中有生理快感的说法,让我心有戚戚。
评分谁也不能同时思考又打人。
评分谁也不能同时思考又打人。
评分翻译得着实糟糕了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