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桑塔格(1933~2004年),她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芝加哥大学。1993年当选为美国文学艺术学院院士。她是当前美国声名卓著的“新知识分子”,和西蒙·波伏娃、汉娜·阿伦特被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2000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2001年获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并获得2003年度德国图书大奖——德国书业和平奖。
《关于他人的痛苦》是苏珊·桑塔格继《论摄影》之后又一本关于摄影的专著,也是她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这本书聚焦于战争摄影,探讨影像反映出的人的痛苦与观者之间的关系。惨不忍睹的影像尽管能唤起观者的悲悯之心,但人们的无能为力感更让这些在生活中无孔不入,又格格不入的影像显得多余而荒诞。若不经思考而直接相信影像之内容,我们的道德判断力只会愈来愈弱。桑塔格以纯文字书写影像,为观者提供思考空间以正视“他人的痛苦”。
最伟大的爱欲理论家之一乔治•巴塔耶保存着一张1910年摄于中国的照片,那是一名正被处以凌迟之刑的犯人的照片。巴塔耶把照片摆在桌上,以便每天都能看见。他说:“这张照片,在我生命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对这种痛苦形象的痴迷从未停止过,既陶醉又难以忍受”。 也许,...
评分灾害又一次把我们的摄影记者推向了风间浪口。摄影师旁观的身份简直让人无法忍受,于是我们发问:这些人为什么对他人的痛苦无动于衷,只会躲在取景器后面按快门呢? 苏珊桑塔格在《关于他人的痛苦》中有这样的段落: “在一个摄影出色地听任消费者操纵的世界,场面...
评分最近在拍,拍过一些PP,很想知道,我的一些疑惑该如何解释。所以很痛苦很慢速的看着 其他评论暂时没敢看,怕无谓的影响 看的过程有种缓缓被贴近的感觉,该怎么面对他人的苦难从容举起DC,为什么而做。时而会很惊叹,作者对人性的深思,下笔的描述,或者是译者的 看过二遍,...
评分灾害又一次把我们的摄影记者推向了风间浪口。摄影师旁观的身份简直让人无法忍受,于是我们发问:这些人为什么对他人的痛苦无动于衷,只会躲在取景器后面按快门呢? 苏珊桑塔格在《关于他人的痛苦》中有这样的段落: “在一个摄影出色地听任消费者操纵的世界,场面...
评分本来近期没打算看这本书了,因为在网易公开课偶然又看到人提起它,所以还是翻了翻。是在“"Hemingway, Faulkner, Fitzgerald,"课程第二节,Wai Chee Dimock谈到三个人和三本书:Elaine Scarry的“the body in pain”,海明威的“in our time”和桑塔格这本“regarding the pain...
每次不管谁的、何种著作,只要把中文版和日文版放在一起对照来读,感觉都像是在读两本书。桑塔格的著作还要好得多,毕竟译得相当不错。福柯则是大段大段无法咬合,读来每每傻眼。而中文出版最没有底线操守的地方是,大部分学术书籍竟然都不附参考文献和原注,啊~给跪了啊好吗?
评分我们的同情宣布我们的清白,同时也宣布了我们的无能。
评分接触她 不过是近几年的事 可以说她眼光独特 分析精到
评分“如果不去思考,再近的观看也只能是旁观。”尽管我们永远也无法身临其境地理解身处在痛苦之中者的感受,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可以因此推脱尝试去同情共感的责任。摄影作为一种媒介,其目的不是展示,而是激发。
评分她的思考总是深入的,表达总是平实而精到的,看她能想到她当时所想,但也自问为何自己从没这么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