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桑塔格(1933~2004年),她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芝加哥大学。1993年当选为美国文学艺术学院院士。她是当前美国声名卓著的“新知识分子”,和西蒙·波伏娃、汉娜·阿伦特被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2000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2001年获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并获得2003年度德国图书大奖——德国书业和平奖。
《关于他人的痛苦》是苏珊·桑塔格继《论摄影》之后又一本关于摄影的专著,也是她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这本书聚焦于战争摄影,探讨影像反映出的人的痛苦与观者之间的关系。惨不忍睹的影像尽管能唤起观者的悲悯之心,但人们的无能为力感更让这些在生活中无孔不入,又格格不入的影像显得多余而荒诞。若不经思考而直接相信影像之内容,我们的道德判断力只会愈来愈弱。桑塔格以纯文字书写影像,为观者提供思考空间以正视“他人的痛苦”。
灾害又一次把我们的摄影记者推向了风间浪口。摄影师旁观的身份简直让人无法忍受,于是我们发问:这些人为什么对他人的痛苦无动于衷,只会躲在取景器后面按快门呢? 苏珊桑塔格在《关于他人的痛苦》中有这样的段落: “在一个摄影出色地听任消费者操纵的世界,场面...
评分本来近期没打算看这本书了,因为在网易公开课偶然又看到人提起它,所以还是翻了翻。是在“"Hemingway, Faulkner, Fitzgerald,"课程第二节,Wai Chee Dimock谈到三个人和三本书:Elaine Scarry的“the body in pain”,海明威的“in our time”和桑塔格这本“regarding the pain...
评分《关于他人的痛苦》 苏珊•桑塔格 上海译文出版社 伍尔夫在这本书开头所要挑战的,正是这个“我们”:她拒绝让她的对话者把“我们”视为理所当然。 所有照片都有待说明文字来解释或篡改。 二零零一年九月十一日世界贸易中心所遭到的攻击,在那些逃出世贸大楼或就近观看的...
评分读苏珊•桑塔格的文字是无法加快速度的,此书并不长,但每句话都值得人深深回味和探索,激起心中的共鸣。 桑塔格并未分目录、标题,整本书只是以“关于他人的痛苦”命名,从伍尔夫对于战争的反思开始,展开了对于别人的痛苦、旁观者的窥视癖两者之间关系的探讨。 ...
评分读苏珊•桑塔格的文字是无法加快速度的,此书并不长,但每句话都值得人深深回味和探索,激起心中的共鸣。 桑塔格并未分目录、标题,整本书只是以“关于他人的痛苦”命名,从伍尔夫对于战争的反思开始,展开了对于别人的痛苦、旁观者的窥视癖两者之间关系的探讨。 ...
马航事件中,官媒为何热衷煽情?通过影像乃至社交媒体去“观看”他人的苦难,容易产生“同情”,但同情需要转化为行动,否则就会枯竭,进而产生无力感和冷漠。但只要我们感到自己有同情心,我就感到自己不是痛苦施加者的共谋,我们就是清白的。这种寻求清白的心理,官方比网友更需要。桑塔格认为,美化是摄影机的经典功能“把凄惶放大,或许能激使人们多点关怀,但也可能令观者感到人间的苦难太过硕大无朋,太过宏观壮丽”。其实中国文言文也有这种美化功能啊,比如《世说新语•任诞》写:“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后临诀,直言:”穷矣!“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
评分桑塔格属于那种能把自己的博学都归于她长期关注的那么一两个核心命题的奇才,难得的是,绝无陈词滥调,更不牵强附会
评分战争是常态,和平是意外。那些著名的描述战争的惨无人道以达到反战效果的照片有一些是策划拍摄,有一些在事实的基础上被摄影师动了手脚。人们对于他人的痛苦有着或多或少的愉悦,观看他人的痛苦会带来某种生理快感。痛苦不应该被比较。战争摄影似乎是为政治服务,为当权者服务。他们决定了哪些可以被观看。和平就是为了忘却。为了和解,记忆就有必要缺失和受局限。对人们忽视他人的痛苦之行为感到理解,那是一种人之常情。但不要理解自己,不要原谅自己的冷漠。人性极其复杂,战争亦是。但人性有好的一面,战争永远也不会有。
评分字大行疏还忒薄。从照片、影像媒介“读”战争、他人和痛苦。比照德波尔、布希亚、集体记忆研究。黄译《关于》太轻,台译《旁观》太偏,《思量》或《审视》兼顾尊重、体察、旁观、谈论等。regard(ing)译法正是在全球化、媒体化、景观化世界中如何与他人共居的“重点所在”
评分“如果不去思考,再近的观看也只能是旁观。”尽管我们永远也无法身临其境地理解身处在痛苦之中者的感受,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可以因此推脱尝试去同情共感的责任。摄影作为一种媒介,其目的不是展示,而是激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