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1958年出生于南京。曾用名王岩。1965—1969年就读于北京翠微小学。 1971年就读于北京东门仓小学。1972—1975年就读于北京164中学。1975年借读于太原5中。1976年毕业于北京44中学。1977—1980年在海军北海舰队服役。 1980—1983年在北京医药公司药品批发商店工作。 1983年辞职从事自由写作至今。中篇小说:《空中小姐》1984年第2期《当代》,曾改编为电视剧。《浮出海面》1985年第6期《当代》,曾改编为电影,有日、德文译本。《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1986年第2期《啄木鸟》,曾改编为电影,有英、法瑞典文译本。 《顽主》1987年第6期《收获》,曾改编为电影,有日、德文译本。《一点正经没有》1989年第4期《中国作家》。 《永失我爱》1989年第6期《当代》,曾改编为电影。《动物凶猛》1991年第6期《收获》,曾改编为电影,有英、意大利文译本。《你不是一个俗人》1992年第2期《收获》,曾改编为电影,有法译本。 《许爷》1992年第4期《上海文学》。
本书仅仅是对往日生活的追念。这本小说一直在我脑子里酝酿。或者干脆说一直用大脑细胞在写。具体写作起始日期可追溯到20年前我刚动了心想在文学这路上闯一闯。当我构思第一个短篇小说时就同时构思这本小说了。这期间,发表了很多小说,但这本书一直在脑子里丰富、发展、完善,总也不想拿出来。有时似乎觉得眼下的一切写作都是为了这本书练笔、摸索技巧、积聚、寻找最佳结构和出发点。有时有些绝妙之念舍不得使在别处,就替这书存了起来。有时黔驴技穷一狠心用了这书的片段去支撑另一个已发表的小说,用过之后之懊悔,痛不欲生,有如旧时代妇女失去贞操。 这是关于我自己的,彻底的,毫不保留的,凡看过、经过、想过、听说过,尽可能穷尽我之感受的一本书。
这本书也是一个朋友推荐给我的,她说我一定会喜欢的,果然被她言中了. 我想所有对童年怀有一份美好记忆的朋友都会喜欢这本书的.书其实是一个载体,是一个空筐,就像所有的艺术形式一样,作者按照自己的方式创立了一个筐,而每个不同的人看过之后,都会往这个筐里填上不同的同的东西...
评分“我以为过去的日子每一天其实都真实存在,只是我不在场,方枪枪则一秒也没缺席。我有一种神奇的能力,可以加快时间的流逝,遇到尴尬危险无聊便翩然离去。他却无从逃身,每一天都要一分一秒地度过。我想我错过了很多重要的时刻和机会,以至今天也不能说真正了解了生活。” ...
评分当作家一定要有一个好记性,王朔记性真好。 先说这书吧,这是我头一次读王朔,以前我总觉得他特能贫,满嘴跑火车,话说他好像是东北人在北京,东北和北京都让他沾上了,上下嘴唇一张一合保不准能给你贫出点儿什么来。把这本书带在旅程中是因为我的自以为是,认为它会是一本轻...
评分关于童年我们都有话说,可是说的都不如王朔多。朔爷的记忆力真好,让人不能不怀疑他这部半自传真的是一半一半: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现编。 但是不管真假,我真喜欢方枪枪。那简直就是记忆中的自己,一样的折腾不休没有片刻安宁,一样的疑神疑鬼怀疑爹妈是不是亲生,一样的爱惹...
评分发现方枪枪和我有个一样的毛病:看人先看脚。 书终于啃完了。大概为了看起来更像朔爷的回忆录吧,从十七章开始,七十年代的回忆就像为他的长大擦屁股票一样,没胃口。 在我心里,十六章结束,方枪枪的故事也就结束了,他永远7岁,永远不拿正眼瞧你,永远在个人与体制的对抗中...
又是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记录文革时期的生活,军队家属大院,孩子们哭笑着成长,平凡琐碎却真实。最喜欢里面“我”的体内还有另外一个我,陪着我,又可以随时从这绝望而漫长的生活中逃离,恍惚了时间,保护了那一颗一直是理想主义者的心。真好。
评分于我心有戚戚焉~
评分让我想起小时候,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渴望而又无比敏锐,好像比每个人都能看清这世上的美和真理,月光是河,镜子里的人是谁。然后慢慢丢失慢慢变成无聊的大人。
评分方槍槍的童年如此孤獨,我至今也不太清楚為何看上去很美。
评分被方枪枪这个小男孩洗了一下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