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和森(1928-1996),江苏海安人。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任新华社记者、《文艺报》编辑。1956年调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工作。曾任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 学生时代曾发表新诗。五十年代开始发表《红楼梦》的研究论文,于1959年续集出版《红楼梦论稿》。论著将理性分析和美学鉴赏融为一体,论述细致透辟,有一种带着沉静的思索和对于作品的热爱的感表,同时也很有文学的意蕴和味道;由此形成独具一格的研究风范,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此外,还著有《红楼梦概说》《红楼梦入门》,长篇历史小说《风萧萧》、《黄梅雨》等。
《红楼梦》是小说,是作家的艺术创造,然而历史上的旧红学、新红学,它们共同的错误就是不承认《红楼梦》是文艺作品,这样就完全抹煞了它的杰出的艺术成就和深刻的社会意义。《论稿》则始终把《红楼梦》当作一部文艺创作,从作品的实际出发,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和文艺学理论,去揭示人物形象的典型特征,和他们所反映的社会历史内容,同时阐述了作家塑造这些人物的艺术手法。作者的注意力只是放在《红楼梦》本身,议论的根据也只是《红楼梦》本身。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因为要备课,看了其中的《林黛玉论》觉得文章的语言比较陈腐,充满了五六十年代文艺评论的腔调。对林黛玉有评价而论据不足,有分析而大词颇多。这是文章的弱点。所以《林黛玉论》写得不太好。至于别的篇目还没看。待阅。
评分如果图书馆有的话。
评分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关于红楼梦的评论,是高中语文老师推荐的,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评分高中(十年前)看的,感觉观点不怎么认同
评分阶级分析的框架太predominate,以至于看待一些人物没有足够丰富的维度。写探春那篇最有启发,指出了探春经常把她的人格尊严同主子的尊严混淆,以及这一特点的缘由。鸳鸯之死那篇也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