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uality and Identity

Visuality and Identit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史書美(Shu-mei Shih)

出生於韓國,台灣讀大學,美國讀碩博士,現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比較文學系、亞洲語言文化系,以及亞美研究系合聘教授。

著作大多發表在美國,為華語語系研究的創建人及主要的立論者。其論文散見美國的主要學術刊物如PMLA等,部分論文有翻譯成華文,法文,西班牙文,日文,和土耳其文。

專著包括《現代的誘惑︰書寫半殖民地中國的現代主義(1917-1937)》,另合編Minor Transnationalism、Creolization of Theory、Sinophone Studies: A Critical Reader。

蔡建鑫

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亞洲研究學系助理教授,與高嘉謙合編《現代中國文學》華語語系研究特刊(2013)。

■譯者簡介

楊華慶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學部畢業。先後於媒體、獨立藝術空間、文化機構等擔任翻譯、編輯及統籌工作。撰有視覺文化評論數篇,散見於香港文學雜誌《字花》。

出版者: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作者:Shu-mei Shih
出品人:
页数:243
译者:
出版时间:2007-05-07
价格:USD 55.00
装帧:Hardcover
isbn号码:9780520224513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文化研究 
  • 海外中国研究 
  • 史书美 
  • SinophoneStudies 
  • 当代中国研究 
  • 电影理论 
  • 文化研究、哲學理論 
  • 电影研究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Shu-mei Shih inaugurates the field of Sinophone studies in this vanguard excursion into sophisticated cultural criticism situated at the intersections of Chinese studies, Asian American studies, diaspora studies, and transnational studies. Arguing that the visual has become the primary means of mediating identities under global capitalism, Shih examines the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of images across what she terms the "Sinophone Pacific," which comprises sinitic-language speaking communities such as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Hong Kong, and Chinese America. This groundbreaking work argues that the dispersal of the so-called Chinese peoples across the world needs to be reconceptualized in terms of vibrant or vanishing communities of sinitic-language cultures rather than of ethnicity and nationality.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sinophone paradigm 比起 diaspora paradigm 在处理Chineseness的问题上好用得多。非常精彩的专注于语境的文本分析。

评分

Introduction大概占了快整本书的四分之一吧(大概足以证明其开创性了吧…)/我总觉得提出Sinophone这个概念的初衷是很好的,无论是对抗中国(汉语)中心主义或是改变东西的思维体系,但是民族vs方言vs具体文化生产层面间的不对等性太多了…/文本分析有的部分很喜欢(eg.李安)/有的就真的蛮含混的…(eg.台湾)

评分

建立华语系话语说白了就是一种去中国中心化。反离散能更好的把中国以外的华人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华人一体化”剥离开。但去中国中心化后干啥呢?我看到史书美对后殖民主义里的受害人话语也有些挑战,难道是要建立一种Ethical Cosmpolianism嘛?史书美的想法还是挺理想主义的,不过一个离散的华人即使在主体建构上剥掉自己的华人内核,在国外被作为他者看待时,他的肤色,名字,还有语言,还是会被锁在华人的范畴。没办法,这才是Cosmopolitanism,很Cruel,并不是完美包容新世界。

评分

建立华语系话语说白了就是一种去中国中心化。反离散能更好的把中国以外的华人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华人一体化”剥离开。但去中国中心化后干啥呢?我看到史书美对后殖民主义里的受害人话语也有些挑战,难道是要建立一种Ethical Cosmpolianism嘛?史书美的想法还是挺理想主义的,不过一个离散的华人即使在主体建构上剥掉自己的华人内核,在国外被作为他者看待时,他的肤色,名字,还有语言,还是会被锁在华人的范畴。没办法,这才是Cosmopolitanism,很Cruel,并不是完美包容新世界。

评分

sinophone paradigm 比起 diaspora paradigm 在处理Chineseness的问题上好用得多。非常精彩的专注于语境的文本分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