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 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京华烟云》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自1900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观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穿插了袁世凯篡国、军阀割据、“五四”运动、“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抗战爆发等历史事件。
曾家有三个公子,都已订婚:大公子平亚,与曼妮;二公子襟亚,与牛素云;三公子荪亚,与姚莫愁。故事从曾家的大公子曾平亚被“错点鸳鸯谱”开始。
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此一错,便是终生的疼痛……
开始是看赵薇版的电视剧,为那个隐忍的木兰感动,又去看赵雅芝版的,活泼的让我咋舌,想知道木兰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于是去看原著。之前看过林语堂先生的浮生一梦,觉得不可接近。知道是林先生想写一本红楼,真的有些红楼的味道,只不过林妹妹成了配角,探春和湘云成了主角。他...
评分借着《京华烟云》电视剧的热播,我又一遍重温了这本书,也再一次体会了陈裕清先生所说的“林语堂博士仿佛是一座活的民族纪念碑”,如果你想快速了解自光绪26年间(1900)义和团之乱至全面抗战第二年(1938)年之间的历史演变,人民生活,读这本书是再好不过了,它涉及了那...
评分借着回家的功夫,将一整本《京华烟云》囫囵吞枣地翻完了。前面2章读得仔细,后面则未免草率。只是为了赶在回学校前翻阅完,省得将偌大一本书再搬回来。纸张摸着很舒服,只是封面显得张扬亮丽,略失了历史长卷的钩沉感。 读书,大部分是因了那新旧两部电视剧的缘故。电视的剧本...
评分 评分愉快而沉思。 以一介女儿身读京华烟云,品木兰莫愁,我承认已自当狭隘了些。 可是,看到如此幸福的一众美好,我还想说,不要问别人为什么,而是多自问凭什么。 是的,我是写给一众正在美好或将要美好的。 在太多人眼里,木兰是矫情的。她玩味太多,她妙想太多。一个富里...
大环境写得不错。人物塑造得还行。娓娓道出是林语堂先生的人生观与道家思想的结合。 微借红楼之梦,在那段“乱世”现实中,塑造作者心目中的“佳人”! p.s.革命的部分总是看得人热血沸腾!在我论文压力下的这无聊生活中。——080802
评分看了许多人的评价,我发现自己看得跟大家可能稍有差池;我心里数次的想起红楼梦有类似的桥段;对我影响最大的,居然是我因此认同妻妾制度
评分做女人当如姚木兰
评分大家作品,只是和印象中电视剧的不一样!
评分毛毛借给我看的,觉得太喜欢木兰的性格了 于是买了林语堂的多本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