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述了印度裔美国天体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钱德拉塞卡(1910-1995)的故事。本书的写法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尽可能接近原貌的钱德拉。
传记作者卡迈什瓦尔?瓦利教授,同为印度裔,是钱德拉的后辈和崇拜者,他怀着钦佩的心情多次访问钱德拉。两人进行过广博而发人深思的对话,依据这些对话以及钱德拉的论文、信件,瓦利运用风趣流畅的手笔,追踪钱德拉一生各个时期的足迹和轶事,精彩内容层出不穷。传记介绍了钱德拉如何在其叔父、诺贝尔奖得主拉曼的影响下,从小立志献身科学。又详尽披露出钱德拉与导师爱丁顿就白矮星理论展开的激烈争论。因遭到爱丁顿的极力否定,“钱德拉塞卡极限”(白矮星的恒星质量上限)被认为是错误的而遭摒弃,直到多年后才得到公认,这是鲜为人知的故事。传记还讲述了钱德拉奖《天体物理学杂志》从一本校级刊物发展成世界著名学术刊物的经过,以及与拉莉莎经过6年飞鸿传情,虽有波折终成眷属的动人故事。
钱德拉毕生从事科学研究,期间遭遇种族歧视、讥笑嘲讽等种种困难,但这些都没有令他放弃,他的坚持令人动容,他是一位隐秘而才华横溢的科学家。
第一次接触“钱德拉塞卡”这个名字是2006年11月的《环球科学》,那一期的主题内容是恒星。 钱德拉塞卡是一名天体物理学家,获得198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最为有名的工作是钱德拉塞卡极限,即白矮星质量上限,简言之,就是若一颗恒星的质量超过这一极限,那么它无法转变成白矮...
评分很久很久以前,当我还读大学的时候,某天,张同学忽然让我帮他看篇文章,据说是一小撮写给一个名叫钱德拉塞卡的人的纪念文章中的一篇。 我第一次帮看别人的文章,很久之后才回过味来,也许这就叫作“审稿”。可惜,当时我仿佛也没有提什么可行性建议,反倒自己也被感动...
评分第一次接触“钱德拉塞卡”这个名字是2006年11月的《环球科学》,那一期的主题内容是恒星。 钱德拉塞卡是一名天体物理学家,获得198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最为有名的工作是钱德拉塞卡极限,即白矮星质量上限,简言之,就是若一颗恒星的质量超过这一极限,那么它无法转变成白矮...
评分很久很久以前,当我还读大学的时候,某天,张同学忽然让我帮他看篇文章,据说是一小撮写给一个名叫钱德拉塞卡的人的纪念文章中的一篇。 我第一次帮看别人的文章,很久之后才回过味来,也许这就叫作“审稿”。可惜,当时我仿佛也没有提什么可行性建议,反倒自己也被感动...
评分第一次接触“钱德拉塞卡”这个名字是2006年11月的《环球科学》,那一期的主题内容是恒星。 钱德拉塞卡是一名天体物理学家,获得198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最为有名的工作是钱德拉塞卡极限,即白矮星质量上限,简言之,就是若一颗恒星的质量超过这一极限,那么它无法转变成白矮...
当时是在书架上邂逅了这本书。无意中看到了封面上的头像,我触到了他的眼神,我们相互凝视着,书名“孤独的科学之路”突然刺进心里,再也无法释怀。
评分小学在《读者》上看过节选,多年以后在书架上重新邂逅发现其实我是看不进这一类书的。。。
评分作者是科研工作者,内容朴实无华,没有刻意卖弄情怀。这是一本很写实的传记,多数内容甚至略显枯燥,不是那种令人爱不释手的读物。虽然对传主的轶事早有耳闻,但是书中的故事还是给我以不小的震撼。科学之路上少有的优雅的独行者,既是学者的典范,也是教师的典范。
评分翻译扣分咯
评分执着 有自己的价值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