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野米松
1947年1月1日出生于秋田县角馆镇。秋田县立角馆高中毕业后赴东京理科大学理学部应用化学科学习。用三十年时间走访全日本,对各地的手艺人进行采写,用手艺人的语言记录他们的生活和技艺。在日本作家中被公认为采写第一人。曾因创作《古老的地图》、《加油的日子》和《空巢》等作品四次入选芥川奖候选人。2003年凭借《夏天的池塘》荣获日本绘本大奖。同年,为了表彰他常年坚持不懈的写作活动,国际天文联盟将第11987颗小行星以他的名字(YONEMATSU)命名。主要作品有《爸爸的小时候》、《森林中小憩》、《留守白头翁》、《驶向红毛安之岛》、《旅行为哪般?》、《藤木山堡垒的三枪手》、《野外探险大全》、《千年橡胶树的记忆》,访谈录有《留住手艺》、《树之生命,树之心》等。
英珂(本名刘伟)
60年代 生于北京
80年代初 游学国内
80年代末 游学日本
90年初 NHK电视台 导演
97年回国 现为独立电视制作人、自由写作者、翻译者
这本书记录的人物,或许将是日本最后一批传统手工艺者,他们和他们的祖辈千百年来取法自然,用树皮、藤条、篠竹等天赐之物编织布匹、打造工具、维持生活,由于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冲击,这些精巧的手工技术濒临灭绝,匠人们依靠双手世代传承的宝贵记忆也终将无处安放,著名作家盐野米松二十余年来走遍日本,倾听和记录下了不同业种的匠人们的生活,本书选取了其中十六位手工艺人的访谈,系统而忠实地呈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处境和精细美妙的作品
本书纪录片式地呈现了:
最后的宫殿大木匠
在心中供养漆树的刮漆人
一百根芭蕉织出的一匹布
全日本最贵的源次锄
像一片竹叶的平田舟
一百五十年保持同一形状的满山钩
从木中取丝的椴木织
柳条饭盒
豆腐篮子
……
“我是怀着一颗幢憬和向往的心灵,观望过匠工们做活的众多孩子中的一个,也是为这些职业不复存在而深感遗憾的一代人的代表。出于这种感情,我用了不短的时间和多次的机会,寻找走访了现存的一些匠工和他们的作坊。听他们讲故事,看他们视为生命的工具。”
——盐野米松
“我们是靠手来记忆的。”
——竹编手艺人 夏林千野
他们是手艺人,终日相伴的朋友是草与木、陶与火、藤蔓、树皮、木头或铁板。有人以攀缘茎编簸箕,有人用椴树皮织衣裳,有人用木料之芯制造最棒的船,使它能轻快地逆江而行... 身体与工具磨合,与植物对话,竟在一丝一缕,一刮一敲中相知相融。 时间从他们手上流过,那是极慢的...
评分最近事情太多,堆了很多资料来不及看完,今天终于读了《留住手艺》,多的话不说,先上一段杭间老师作的序言的节选: “在80年代的民艺热过去以后,学院里的许多艺术家对民间艺术产生了一种复杂的感情,一方面感慨他们在造型方面的自由的不可企及,另一方面却又觉得他们毕竟粗...
评分 评分一些手工艺的凋落和行将消失,一些手工业者的衰老和后继无人,这些话题,我们常在报刊荧屏里看到。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形势的愈发严峻,这些相关的文章和节目也愈发地带有急迫的号召性。读这些文章,我的心情是灰暗的、焦急的、茫然的,我想我应该有责任做些什么,但是我明白自...
质量非常高的访谈,艺人们对自然材料的利用令人吃惊:一棵离群索居的树,南风北风都承受着,一定会有裂缝;船底木条之间要凿竹条,渗水时竹子膨胀,木板间就一点缝隙都没有了;干燥的木材浸水后会活过来,要用锤子敲打木板竖背中央的部位以“杀木”,避免渗水……最喜欢封面这个性格坚韧的婆婆:“我是山里的野兔子,你见过山里的兔子吗?它们是从来不看两边,一直往前猛跑的。”
评分翻讀這樣一本書的時候 就像是遠離大地漫長的時光之後 再一次觸摸一株大樹的粗糙樹皮時油然而生一陣感動 對於文化的傳承 對於自然的敬畏 不能說 是那些日漸老去的手藝人在替我們苦苦支撐 他們也是出自真心的喜歡 但面對逝去 我們無法置身事外 即使為著那點無法言傳的質感
评分书一般,意图好。手工艺的衰落,不可挽回?
评分“木头的癖性,就是工匠心的结构”
评分翻讀這樣一本書的時候 就像是遠離大地漫長的時光之後 再一次觸摸一株大樹的粗糙樹皮時油然而生一陣感動 對於文化的傳承 對於自然的敬畏 不能說 是那些日漸老去的手藝人在替我們苦苦支撐 他們也是出自真心的喜歡 但面對逝去 我們無法置身事外 即使為著那點無法言傳的質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