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玉
湖南凤凰县人,1924年7月9日出生。受过小学至初中二年的教育。16岁开始以绘画及木刻谋生。曾任瓷场小工、小学教员、民众教育馆员、剧团见习美术队员、报社编辑、电影编辑及美术学院教授。
写过诗、杂文、小说、剧本。
出版过画册、诗集、杂文集、木刻画集。
在中国内地和香港、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开过个人画展。
大艺术家黄永玉眼中的大艺术家是什么样的呢?80岁的黄永玉老人在这本散文新作《比我老的老头》中,给我们讲了那些比他还老的老头的故事。在这本具有黄氏独特风格的书中,一代“鬼才”黄永玉用风趣且另类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他相识的那些“比他老的老头”:钱钟书、沈从文、李可染、张乐平、林风眠、张伯驹、许麟庐、廖冰兄、郑可、陆志痒、余所亚、黄苗子……这些群星般闪亮的名字辉映了中国20世纪中后叶至21世纪的文化天空。
唉!都错过了,年轻人是时常错过老人的故事一串串,像挂在树梢尖上的冬天凋零的干果,已经痛苦得提不起来。
——黄永玉
“文革”过了,我们下了三年乡又回到北京城了,在周恩来总理指示下,我和一些人被调到北京饭店去参加十八层新楼的美术工作。我没有画画的任务,只做了一些计划书的书面构想,比如哪一层会议室画些什么,摆什么,什么格式,请谁搞谁画最合适之类设想。也不一定按时上班。做具体工作的都是海内高手,我分内的工作也不怎么操心。
在书架上抽出这本珍藏版的《比我老的老头》,为它简洁齐整的装帧、平滑优良的纸页;也为了我喜爱的现代作家沈从文。 在晃晃悠悠的公共汽车上开始阅读,车到时恰好阅读完老头对钱钟书与张乐平的回忆;回到房间继续读,一气读完。 不知道这个增订版同原版相比到底“增订”了些什...
评分我出生之前他们就老了,老得干瘪苍凉。这一辈子早已经被写成了厚厚的书,连铅味都已散尽,余生的任务不过是梦游和哼哼。于是对于我,他们仿佛是生就的老翁,我从未设想过他们也曾笑声爽朗脚底生风,话到兴头高歌长啸,跳脚大骂时念的不是“呔!腌臜泼才”,倒是“呸”一口吐沫...
评分在书架上抽出这本珍藏版的《比我老的老头》,为它简洁齐整的装帧、平滑优良的纸页;也为了我喜爱的现代作家沈从文。 在晃晃悠悠的公共汽车上开始阅读,车到时恰好阅读完老头对钱钟书与张乐平的回忆;回到房间继续读,一气读完。 不知道这个增订版同原版相比到底“增订”了些什...
评分“叔叔个子很高,有古铜色的皮肤。” 我小学二年级时这么写人。过了二十年,没有一点长进。而黄永玉爷爷写的《比我老的老头》,翻开封面就让我高山仰止。看看他写的叶浅予,张乐平: “这三个家伙长得都他妈的俊。叶浅予高大像匹马,还有撮翘翘胡子;张乐平的...
评分春节期间读完这本书,我就像个托儿一样到处推荐,逢人就夸。 先说说黄永玉这个老头儿吧。 初闻黄永玉,源于我在湖南凤凰期间对沈从文的听闻, 那时对他的概念只是沈从文的侄子,是个画家。某日老李跟我说他在凤凰就买了一本黄永玉的书,盖了很多章,很开心的样子;还说他上机前...
书扣一颗星是因为写沈从文部分写得不好。作家还是尽可能避免直接地描写自己亲戚朋友好。留下深刻印象的:钟书一家四口都戴着眼镜在看书,所以很少登门拜访,怕惊扰了他们;可染让永玉做了个小钢锯,锯馒头;黄苗子的14载;杨先让的执着。黄永玉写这些东西,都像是平淡的聊天,细微之处也一笔带过,真实而平凡,并不像其他人写回忆,一定要去歌功颂德。李可染出丑他也写,各位朋友性格上的胆怯还是写。他自己说自己是写比他老的老头们,所以算是"童言无忌"。老头的文笔很诙谐,粗口也常见笔端,但并不粗俗,料是这才算粗口的灵活自如。粗略地读,你觉得文笔平平,细读下去则是"素处在默,妙机其微"。你看书中写文革,痛苦的处境,痛苦的遭遇,但老头抱怨完,随手的一转,事情豁然开朗,尽然可以笑出声儿来。由此书比其画,皆张扬肆意,不刻起不刻终
评分0812,借于学校图书馆
评分0812,借于学校图书馆
评分这些忧郁的碎屑。
评分一边读一边想起一个词,风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