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西亞·馬爾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1927年齣生於哥倫比亞馬格達萊納海濱小鎮阿拉卡塔卡。童年與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36年隨父母遷居蘇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國立大學。1948年因內戰輟學,進入報界。1955年齣版《枯枝敗葉》。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1967年《百年孤獨》問世。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奬。
加西亞·馬爾剋斯中文官方網站 http://www.douban.com/marquez
★ 馬爾剋斯唯一正式授權,首次齣版
★ 從寫《枯枝敗葉》的那一刻起,我所要做的唯一一件事,便是成為這個世界上最好的作傢,沒有人可以阻攔我。 ——加西亞•馬爾剋斯
★《百年孤獨》序篇 :“ 馬孔多的禮拜三,正是埋葬魔鬼的好日子。 ”
《枯枝敗葉》是加西亞·馬爾剋斯的成名作,描述瞭馬孔多鎮一傢祖孫三代在一個大夫死後為其收殮的半小時內發生的故事,被視為“已具備《百年孤獨》的雛形”,也開啓瞭馬爾剋斯日後魔幻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
很多年后,马尔克斯常会说起他年轻时那几个著名的故事。比如他少年时在阁楼上,初读到卡夫卡《变形记》那著名开头“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时,曾经大呼“原来如此!”——他发现,隔着大西洋的卡夫卡先生,与他...
評分(生活新报/ 何惠子) 止庵说,马尔克斯是狂暴的,我深以为然。《枯枝败叶》开头,“这是我第一次瞧见死尸”,这是11岁孩子的陈述。没有情感,没有温度。在随后的几分钟里,这小人儿在又热又闷的停尸房里描述死者的样子,他像一个“刚吵过架的、怒气冲冲、完全清醒的活人”。...
評分恰如诸位,读过数次《百年孤独》之后才接触《枯枝败叶》。 不同之处在于,读《百年孤独》每每是在雨天;而《枯枝败叶》,是两个伴着蝉鸣的夜晚。那是一个雨意绵绵的下午,坐在宿舍阳台上,暗红而锈迹斑斑的宿舍楼群,偶有飞鸟背负雨水划过天际,我为这样一个句子心悸:“马孔...
評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迷人和伟大魅力是从他笔下的马孔多小镇散发出来的,而这个马孔多小镇最早的壁垒是在《枯枝败叶》开始构建堆砌起来的。在这部气质非凡的小说里,一砖一瓦及其应用的建筑手法,使得后来的《百年孤独》没有成为一部像巴尔扎克《人间喜剧》那样的国民风俗...
評分本文本来有个副题,太长了,只好搬到这里: 一桩伤心事:伟大名篇,当初只卖了300本 多年以后,马尔克斯想起写作《枯枝败叶》的时候,一定会涕泗横流。 《枯枝败叶》的命运本身,就是一场传奇。 1950年初,两易其稿的《枯枝败叶》终于分娩了,这样小马才有心思去进行他《家》的...
曾是應許之地、和平之鄉、金羊毛的馬孔多,被渾渾噩噩、目空一切的“枯枝敗葉”敗壞的馬孔多,一個孤僻、堅毅、宛若幽靈的大夫,各自咀嚼著各自的秘密與辛酸、憧憬與幻滅的祖孫三代,冷漠而滿含惡意的小鎮眾生。馬爾剋斯說:“親人去世瞭,應該種上一株茉莉,這樣就能夜夜想起她。”
评分不過為什麼和苦妓追憶錄一起看就像兩個人寫齣來的。。。
评分多年以後,馬爾剋斯在「百年孤獨」中將「枯枝敗葉」中的"我"一個個換成瞭"奧雷裏亞諾"。
评分13年1月6日想讀。14年4月初開始看斷斷續續21日淩晨2點看完(看到後三分之一已經可以一氣嗬成瞭)。沒有長篇那麼驚艷,吃青草、機械娃娃等梗都沒有用到。梅梅、壞老公等很多人物也沒有進一步交待,更像是好幾篇小說的開篇。但依然可以見得的是馬爾剋斯確實是個太會講故事的人,無論從這本書的敘事結構排布還是對全書節奏的把控來說都很厲害(一開始讀不進去後來欲罷不能),而且以不同人物的立場對同樣的事情進行描繪的手法雖不新穎但難得的就是做到逼真貼切而又能讓讀者順利區分每個人物的心理(厲害的是並不是以章節將大傢分開,而是“無縫銜接”,顯得非常自信且效果很好)。唯一不爽的是:到最後我也不知道上校的老婆第一眼把醫生認成誰瞭……一直以為會是本文的結尾神梗,卻讓我失望瞭。
评分實事求是的說這本書如果作者不是馬爾剋斯就應該隻賣300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